中新網貴州荔波11月7日電 (劉美伶)“截至目前,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單位已達200家,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已達34家,形成了覆蓋廣泛、聯系緊密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網絡體系。”
7日,在第二十五屆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大會開幕式上,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華人民共和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主席張亞平如是說。
第二十五屆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大會6日至9日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舉行。本屆大會以“踐行人與生物圈核心理念,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主題,交流生物圈保護新經驗,探討生物多樣性保護新舉措,共謀綠色發展新路徑,攜手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開創性地建立了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加強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的能力建設,推動國際合作與交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地區辦事處主任兼駐東亞五國代表夏澤翰致辭時說,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旨在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這是中國向世界傳達的關鍵理念。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從最初的45家成員單位增加到目前的200家,反映了該平臺在中國自然保護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影響力。
“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不斷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持續發揮保護、發展和支撐三大功能。”張亞平說,在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的覆蓋下,從高山到大海,從北國到南疆,一大批森林、濕地、草原、海洋等關鍵生態系統得到科學的保護,當地社區傳統文化、生態智慧和可持續生計得到有效傳承,保護區的科研能力和成效得到顯著提升。
圖為11月7日,第二十五屆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大會開幕現場。中新網記者劉美伶 攝本屆大會舉辦地荔波縣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于1995年加入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1996年加入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是貴州省第二個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保存著地球同緯度地區殘存下來的面積最大、相對集中、原生性強、相對穩定、生態系統最為完好且絕無僅有的喀斯特森林。
中共黔南州委常委、州人民政府副州長謝春華介紹,通過近30年的持續努力,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目前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查明有高等植物3367種、脊椎動物588種。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第2個10年評估中得到高度評價,認為“茂蘭保護區在保護、支撐和發展三大領域均取得顯著成績”。
張亞平認為,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上做了很好的探索,今后既要保護好自然生態系統,同時也要促進當地社區經濟建設和發展。
大會期間,中國“人與生物圈計劃”領域相關專家學者代表、中國的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代表、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單位代表圍繞大會主題作專題報告及保護區案例分享。與會代表將考察茂蘭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石上森林生態保護成效區、荔波世界自然遺產地小七孔可持續發展示范區、瑤山古寨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展示區。
本屆大會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主辦,中共荔波縣委、荔波縣人民政府、貴州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承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