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27日電 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27日舉行“推動疾控事業高質量發展進展成效”專題新聞發布會。國家疾控局衛生與免疫規劃司副司長李筱翠在會上透露,目前,國家免疫規劃疫苗的種類已達14種,可預防15種傳染病,我國適齡兒童國家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持續保持在90%以上,多種疫苗針對傳染病發病率已降至歷史最低水平。
李筱翠表示,接種疫苗是預防、控制乃至消除甚至是消滅傳染病最經濟、最有效的手段,是堅持預防為主、醫防協同和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具體體現,是我國公共衛生和疾控事業高質量發展成效較為顯著、影響較為廣泛的舉措之一。
目前,國家免疫規劃疫苗的種類已達14種,可預防15種傳染病,我國適齡兒童國家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持續保持在90%以上,多種疫苗針對傳染病發病率已降至歷史最低水平。國家疾控局成立以來,按照疾控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總體統籌部署,持續優化免疫策略,采取的措施有幾個方面:
一是,因時因勢調整免疫策略,筑牢人群免疫屏障。為了防范國外脊灰病毒輸入和傳播的風險,今年我們對2016年到2019年兩次免疫程序調整期間僅接種1劑次脊灰滅活疫苗的兒童,開展了第二劑次脊灰滅活疫苗補種,共接種1320.62萬人,為持續維持我國無脊灰狀態進一步夯實了免疫基礎。面對近年來百日咳防控形勢的需要,積極推進國家免疫規劃百白破疫苗免疫策略調整,近期6部門聯合印發通知,明確從2025年1月1日起,由3、4、5、18月齡各接種1劑次百白破疫苗調整為2、4、6、18月齡各接種1劑次百白破疫苗,6周歲接種1劑次白破疫苗調整為接種1劑次百白破疫苗,目的就是進一步加強對小月齡嬰兒和學齡兒童的免疫保護。
二是,持續優化預防接種服務,落實利民惠民工程。國家疾控局不斷創新服務手段,推動11省份啟動電子預防接種證建設和應用試點,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將預防接種證納入出生一件事辦理,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滿意度。
三是,完善免疫規劃信息系統,提高數字化服務水平。推動地方積極探索跨地區的信息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強化疾控系統內疫苗冷鏈全程電子追溯,健全完善預防接種全過程、全方位、全環節的監測管理。
四是,推進規范化建設,全面提升預防接種能力。2023年,國家疾控局印發了新版的《預防接種工作規范》。今年,國家疾控局舉辦了第一屆全國預防接種技能競賽,圍繞預防接種的法律法規、接種率調查、操作規范等,層層開展崗位大練兵,據統計全國共有20余萬工作者參加,培養了一批綜合素質與專業能力并重的業務骨干。
此外,根據疾病防控需要和疫苗需求,國家疾控局積極爭取支持性政策,會同有關部門推動新型疫苗研發。下一步,國家疾控局將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推動免疫規劃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