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2月29日電 題:2024年度回顧:民生保障有力度、有溫度
中新網記者 李京澤
年末歲尾,民政部印發通知,部署各地做好2025年元旦春節期間困難群眾兜底保障工作。
幫助困難群眾過新年,看似民眾生活的一件“小事”,卻成為民政工作關心的“大事”。回首2024年,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民政部以對“小事”的關注,描繪出保障民生的大圖景,下筆之處有力度,更顯溫度。
織密兜底保障網
這一年,民政部持續加強低收入人口認定和動態監測,將脫貧人口、防止返貧監測對象等存在返貧致貧風險人員納入動態監測,做到“凡困必幫、有難必救”。
與此同時,民政部深入整治社會救助領域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開展“人情保”“關系保”問題集中整治,推動社會救助綜合治理走深走實。
今年,殘疾人兩項補貼制度的完善,讓他們感受到格外的溫暖。
為滿足殘疾人生活保障和長期護理需求,民政部指導全國全面建立補貼標準動態調整機制。截至2024年11月,25個省份提高補貼標準,16個省份拓展補貼對象范圍。同時,補貼申領方式也在優化,通過“跨省通辦”“全程網辦”和主動服務,實現從“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轉變。
暖心守護“一老一小”
幫助困境兒童健康成長,是做好民生保障的重要內容。
民政部門不斷完善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精準保障措施。截至目前,集中養育孤兒平均保障標準達1971.4元(人民幣,下同)/人·月,社會散居孤兒平均保障標準達1511.9元/人·月,分別比上年同比增長4.5%和5%。
今年,我國還制定出臺了《加強流動兒童關愛保護行動方案》,首次在國家層面建立流動兒童關愛保護制度,填補了民生保障領域政策空白。
前不久公布的2024年十大流行語中,“銀發力量”入選,這一流行語指老年群體在社會各個領域產生的不可忽視的力量,反映出社會對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關注。
這也正是今年民政工作的重點。以“銀齡行動”為載體,民政部推動各地拓寬服務主體、豐富服務內容、創新服務形式,為老年人發揮作用創造條件。
北京市組建首都“銀齡行動”志愿服務總隊,山東省建立“老干部人才庫”吸納專家型人才2.2萬名,湖北省在城鄉社區組織開展了1.2萬場次老年志愿服務,云南省推進“銀齡醫師”行動計劃……放眼全國,各地正積極探索全新模式,開展特色活動,推動深入開展“銀齡行動”。
劍指非法社會組織
社會組織和慈善力量是提升為民服務質效的重要“生力軍”。這一年,我國加大力度,打擊整治非法社會組織,持續凈化社會組織生態空間。
民政部出臺《社會組織名稱管理辦法》,首次對社會組織名稱進行統一規范,填補了社會組織名稱規定的空白,重點解決社會組織擅自冠以“中”字頭名稱等問題。
除了常態化監測,民政部亦對社會組織不法事件及時打出重拳。比如,針對假借慈善名義詐騙行騙的情況,公安部刑事偵查局、民政部慈善事業促進司聯合發布風險提示,公布具體案例,詳細介紹相關法律規定。民政部還要求各地民政部門加強慈善組織檢查和執法工作,對慈善組織有針對性地開展深入檢查。
這一年,民政事業向民而行步履堅定。一項項暖心之舉接連推出,一件件民生實事擲地有聲,不斷擦亮民政為民的底色,滿足民眾對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