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2月3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技館12月31日向媒體發布信息說,值此歲末年初之際,該館《北辰對話》特別節目12月30日晚舉辦主題為“科技新視野,文化新形態”的《2025·出發》科學文化跨年演講活動,并通過多個網絡平臺進行直播。
中國科技館舉辦《2025·出發》科學文化跨年演講活動現場。中國科技館 供圖《2025·出發》科學文化跨年演講由中國科技館館長郭哲擔任召集人,特邀專家院士、科研工作者、文化學者、先鋒人物、熱愛科學與文化的青年學子代表等相聚一堂,通過主題演講、訪談互動、歌曲表演等豐富形式,在一場科學與文化的跨年聚會中告別2024、擁抱2025。
在主題演講環節,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單霽翔揭秘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背后的故事,詳解數字化技術在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利用方面的創新與進步。國家圖書館常務副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張志清就數字化時代古籍的保護與開發、古籍電子化傳承及傳播等議題進行分享。上海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余派老生王珮瑜闡述以數字化手段,讓國粹實現價值。
中國科技館舉辦的《2025·出發》科學文化跨年演講上,單霽翔發表演講。中國科技館 供圖在訪談環節,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康震與多位嘉賓暢談科學文化藝術融合傳播,國家卓越工程師、百度首席技術官王海峰展望通用人工智能的曙光,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員單杏花從中國高鐵看科技創新,展望科技賦能出行新愿景。
《2025·出發》科學文化跨年演講活動上,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帶領公眾開啟“探索未至之境,擁抱藝術新生”。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電子與信息學部主任管曉宏帶領公眾探索科學與藝術之間的浪漫關系,感受兩者跨界交融的和諧之美。
中國科學院院士、火山地質與第四紀地質學家劉嘉麒帶領公眾追逐火山與星辰,探索宇宙的青春“密碼”。北京天文館研究員、《天文愛好者》雜志主編朱進分享追“星”族的終極浪漫,解鎖浩瀚宇宙的奧秘。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郭雷生動還原技術人員為機器賦予“生命”的過程。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凌文全方位解讀什么是新質生產力,以及如何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把夢想藍圖不斷變為美好現實。
此外,《2025·出發》還邀請主要由青年科研人員創辦的十六分音符合唱團,帶來歌曲表演《不要慌太陽下山有月光》,向科學文化工作者們堅持不懈、永不放棄的精神致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