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重慶1月20日電 (記者 劉相琳)19日,正在舉行的重慶兩會上,鄉村全面振興成為討論熱詞之一,如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多名政協委員給出自己的建議。
重慶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城鄉差距與區域差距交織疊加,城鄉二元結構較為明顯,如何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共同繁榮,是當地主政者的“必答題”。
“榨菜+”讓“青疙瘩”變成“金疙瘩”
地處渝東新城的重慶涪陵,因其獨特的氣候條件,孕育出涪陵榨菜這一特色優勢產品,被譽為“中國榨菜之鄉”。2020年以來,重慶逐漸形成以涪陵區為核心區,長壽區、武隆區、南川區、豐都縣和墊江縣共6個區縣的涪陵榨菜品牌種植區,獲批長江上游榨菜產業集群。
“榨菜已成為重慶一個具有特色優勢的富民產業。”重慶市政協委員、涪陵區水利局局長劉彩說,近年來,當地深挖榨菜產業潛力,打造“榨菜+”發展模式,圍繞榨菜產業打造現代農業科普教育基地、觀光體驗示范園等特色項目,建成榨菜主題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推動多業態深度融合、協同發展、整體躍升。
在涪陵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核心區的二渡村,種植青菜頭3000余畝,將榨菜文化與田園風光相融合,發展“榨菜+鄉村旅游”“榨菜+科普研學”等業態,帶動村集體經濟收入210萬元以上。
當前,重慶正著力推進榨菜高質量發展,加速打造全球泡(榨)菜出口基地。劉彩說,未來,當地將繼續走好“科創+”“綠色+”發展路子,推動榨菜產業向品種多樣化、種植機械化、加工智能化、產品多元化、品牌國際化發展,讓更多民眾參與到榨菜產業高質量發展中來,把“青疙瘩”變成含金量更足的“金疙瘩”。
現代養蠶工廠模式為傳統產業插上騰飛翅膀
以前,種桑養蠶一直是依靠傳統方式進行。面對土地和勞力制約,養蠶有沒有可能實現工業化?重慶市政協委員夏慶友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夏慶友是西南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他和團隊開展蠶學研究近40年。如何將研究成果有效地應用于實際產業中,支撐鄉村振興,是當前他最為重要的工作之一。
2020年,夏慶友的團隊成功研發了一套全自動化養蠶系統,從飼料加工、養蠶添食,到除沙、上蔟收繭,全部流程都實現機械化,還能初步利用大數據進行智能決策。依托該系統,夏慶友的團隊在重慶永川仙龍鎮建起一座高標準的現代化蠶桑基地。
經過兩年建設,該基地建成近1000畝的現代化桑園,建立了高密度飼料桑種植模式及數字化桑園管理系統,配套桑葉全程機械化采收、烘干及加工技術體系,實現了桑園信息化、智慧化管理。該基地的養蠶工廠于2023年底建成,4000平方米的現代化蠶工廠正式投入運行,當年投產就獲得了成功。
夏慶友說,期待這個現代養蠶工廠模式能徹底改變傳統養蠶業的運作方式,為重慶乃至全國現代蠶桑產業帶來革命性變化。
“萬企興萬村”繪就鄉村振興美麗畫卷
“‘萬企興萬村’,我們是踐行者,也是獲益者。”重慶市政協委員、重慶黃花園釀造調味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鄂嶠說,在“萬企興萬村”行動中,她所在的企業與重慶涪陵區新妙鎮鄭家村、玉泉村合作大豆種植及深加工項目,帶動1000余戶農民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同時企業獲得了優質原料,實現了“雙贏”。
據介紹,開展“萬企興萬村”行動以來,重慶提出“‘萬企幫萬村’成果鞏固拓展”“城市工商資本下鄉”“回報家鄉”“消費幫扶”“支部聯建”“齊魯民企巴渝行”等六大活動,系統推進全市“萬企興萬村”行動。
與此同時,當地政府持續制定出臺支持服務民營企業參與“萬企興萬村”行動的政策措施,僅2024年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就圍繞特色產業、科技助農、消費幫扶等方面出臺82項銜接“萬企興萬村”行動的政策。
重慶“萬企興萬村”行動實施3年以來,當地參與民企數量、幫扶村莊數量、實施項目數量分別從2022年的5087個、3645個、5836個增加到2024年的11178個、5919個、13146個。民營企業通過產業投資、科技助農、公益捐贈等多種方式,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的動力和資源。尤其是不斷探索構建利益共享、發展共贏的村企合作機制,激活了農村土地、勞動力的價值,有力推動了村集體和農戶增收。
鄂嶠認為,在重慶打造“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示范區”中,“萬企興萬村”行動還將煥發更大活力、承擔更大使命,支持更多民營企業深度參與鄉村振興,為推動鄉村產業發展、科技強農興農和農民增收致富作出更大貢獻,希望廣大民營企業加入到“萬企興萬村”行動中來。
數字技術成為農業增產增收新養料
如今,數字化發展迅速,已成為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突破口。過去一年,重慶深入挖掘數字技術潛能,精準賦能廣泛的應用場景,“數字鄉村”發展水平達43%,位居西部第一。
重慶潼南區是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擁有豐富的應用場景,鄉村振興(重慶)數字產業研究院在潼南設立了渝西分院,并派出20余位數字技術專家進行駐地服務,與當地一起探索數字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
在潼南區太安鎮奉民菜園里,掛著一串串科技滿滿的“小番茄”。地里的傳感器能精確感知土壤濕度和肥力,當濕度或肥力低于或高于設定值時,水肥灌溉系統會自動啟動或停止,確保小番茄生長始終處于最佳條件,大大節約了水肥資源和人力成本。通過數字化技術賦能,該菜園相較傳統方式節約水肥30%至50%,原來10個人的工作僅需1人就可完成。
數字賦能的場景不止于此,潼南還實現了對全域260萬個地塊、27個土地圖層、35億個地塊屬性數據無縫疊加及智能分析。這塊田是誰的?種的什么?長勢怎樣?如何增產?動動手指就清清楚楚,實現全流程一屏掌控。
重慶潼南正在發生的這些,僅是數字化賦能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重慶巴南區天星寺鎮用“四聯共治·數字賦能”鄉村治理模式,繪就了一幅鄉村善治共富新畫卷;重慶開州區打造農業數字化綜合體系,科技加持讓一個個蔬菜大棚變身超級工廠;重慶酉陽縣利用數字技術實時收集稻田生長、蟹田養殖、直播銷售等數據,不斷提升稻米品質……
在六屆重慶市政協常委、鄉村振興(重慶)數字產業研究院董事長吳在學看來,數字化賦能鄉村振興征程中,央國企更應發揮在技術創新驅動、產業變革引領、高端人才匯集、發展成果共享等方面的獨特優勢,讓鄉村振興有“智”又有“質”,讓廣大農民有扎實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在19日舉行的重慶市人大六屆三次會議開幕會上,重慶市政府市長胡衡華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2025年,重慶將聚力打造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示范區,在推動大城市帶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發展上探索新路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