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2月7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在近代中國,山東人闖關東的歷史眾所周知。中國科學家團隊最新合作開展的古基因組研究發現,在遙遠的史前及古代時期,山東人群遷徙交流、縱橫捭闔的闖蕩足跡更加豐富多彩,包括更新東亞北方沿海人群與南北方人群混合時間,重構東亞北方沿海人群與內陸人群間的動態交流,并首次揭示琉球群島人群的山東祖源。
這項針對距今約6000至1500年山東地區先民的系統性核基因組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付巧妹研究團隊聯合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趙永生、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朱超,以及濟南市考古研究所等合作伙伴共同完成,相關成果論文近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線發表。
基于山東地區11個遺址相關核基因組
論文通訊作者付巧妹研究員表示,作為首個基于“北方內陸-北方沿海-島嶼地區”的東-西橫向尺度展開的系統性人類古基因組研究,本次研究通過重建和解析山東地區11個遺址距今6000至1500年的85個個體的核基因組,從長時間跨度和廣地理范圍揭示出新石器時代中晚期以來,東亞北方沿海及周邊地區人群的動態遷徙、演化與混合歷史。
北方沿海地區古代人類樣本的地理分布、年代信息和遺傳結構示意圖。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供圖這次研究主要收獲三方面重要進展:一是梳理還原發生在大汶口文化時期以及歷史朝代時期東亞內陸人群對沿海人群發生至少兩次遺傳影響,重構了與文化間的聯系并不完全重疊的動態的遺傳歷史;二是首次揭示北方沿海人群(山東人群)很可能是距今2800年以后琉球群島人群(至少1500年前)所攜東亞祖源成分中的沿海祖先成分的直接來源;三是進一步在東-西尺度上,系統描繪出以山東地區為橋梁,近6000年來東亞北方的內陸-沿海-島嶼人群間的交流和聯系。
更新北方沿海與南北方人群混合時間
付巧妹指出,北方內陸-沿海-島嶼地區人群的遺傳歷史一直是東亞地區最重要的研究熱點之一。在內陸與沿海人群互動方面,此前對山東地區距今約9500至7700年人群的古基因組研究表明,東亞北方沿海古人群的祖先與東亞南北方祖源群體有關。
此次研究通過追溯距今近萬年來的山東人群基因組信息隨時間的變化,發現至少在距今7700年,東亞南、北方人群祖先就已經對以山東為代表的北方沿海地區的產生影響。這個發現進一步更新了在北方沿海地區發生南北方人群混合歷史的時間下限。
具體來說,相較于更古老的距今約9500至8000年的山東人群,距今約7700年的小荊山人群與東亞南方人群和東亞北方祖源人群存在更多的遺傳上的聯系,且從祖源成分分析看,小荊山人群來源于東亞南方祖源人群、黑龍江流域古人群和距今約9500至8000年的山東人群的混合。
重構北方沿海與內陸人群間動態交流
在距今6000多年前的東亞北方地區,黃河流域中下游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先民已被證實在文化上存在密切交流。到了歷史時期,無論是商王朝時期的海鹽貿易,還是西周王朝將東夷地區納入領土范圍,內陸和沿海地區的人群之間的聯系仍舊密不可分。不過,在這一東-西尺度上的文化、人群交流,背后仍舊缺乏直接的遺傳學研究證據。
基于此,本項研究在東亞南-北尺度上人群交流融合的框架下,進一步探索了在東-西尺度上,東亞北方內陸人群和北方沿海人群之間存在的動態遺傳交流過程。研究團隊發現,從大汶口文化時期到歷史朝代時期,北方沿海人群所攜有的北方內陸祖先人群遺傳成分的比例存在兩次顯著提高。經過模型估算又發現,北方內陸人群對山東人群的兩次影響分布發生在大汶口時期和龍山文化時期之后,就目前數據來看,這個影響是北方內陸人群對山東人群的單方向的遺傳滲入。
研究團隊稱,有趣的是,這些人群活動和文化交流并不完全同步,不同時期文化間持續的互動與人群間至少發生的兩次交流融合的差異,體現出東亞北方內陸-沿海地區間復雜而動態的聯系。
解析揭示對島嶼人群的額外遺傳影響
此前相關研究表明,日本列島古人群受到來自東亞北方內陸的遼河流域和黃河流域古人群的廣泛遺傳影響,但東亞北方沿海地區和日本列島古人群之間有怎樣的聯系卻并不清楚。
東亞地區遺傳上與山東古代人群相關聯系示意圖。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供圖對此,研究團隊通過解析山東距今6000年以來人群的核基因組數據發現,東亞北方沿海人群和琉球群島地區的宮古島歷史時期人群(距今約500年的Nagabaka人群)之間存在遺傳上的聯系,且經估算北方沿海人群對宮古島人群的影響發生在至少距今約1500年前,但在宮古島更古老的人群及非琉球群島地區的日本本島古人群中,并未觀察到類似影響。
與此同時,宮古島歷史時期人群被成功建模為龍山文化時期的山東人群(同時含有北方沿海人群和北方內陸人群成分)與繩紋文化人群的混合人群。這個發現定位了此前琉球群島的三祖源模型中中未知的東亞祖源人群成分。經估算,相關遺傳混合事件至少發生在距今2800年后,而該北方沿海人群成分的流入也造就琉球群島人群與日本本島人群之間的遺傳差異。
回答現代東亞人群從何而來更近一步
本項研究是首個以東亞北方沿海地區古人群為中心,輻射其周邊北方內陸與島嶼地區古人群動態遺傳交流歷史的長時間跨度、廣地域范圍的系統性核基因組研究,得以更新、填補了此前存在的爭議以及相關模型假說。
在空間范圍上,更加清晰、立體地展示出東亞在“北方內陸-北方沿海-島嶼地區”這一東-西尺度上古人群各具特征的遺傳混合事件;在時間尺度上,動態揭示出東亞北方自新石器時代中晚期以來不同文化時期人群之間復雜而多樣的遷徙交流歷史。
研究團隊以東亞地區南-北尺度上的研究為基礎,進一步在東-西尺度上探究東亞人群遺傳特征的形成過程,揭示出文化互動、基因交流等動因如何共同塑造了現代東亞人群復雜的遺傳多樣性,也向距離回答現代東亞人群從何而來這個問題更近了一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