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近年來,“村BA”“村超”“村晚”等一系列“村”字號活動在廣袤鄉村火熱開展。這引起了全國政協委員蒙愛軍的關注,履職一年間,他在調研中不斷探尋挖掘“流量”背后的文化密碼。
春節剛過,貴州“村超”新賽季正在榕江縣火熱進行。看臺上坐著一位特殊觀眾——正在為全國兩會提案做調研的蒙愛軍委員。
蒙愛軍發現,有數十年歷史的榕江村際足球賽突然爆火“出圈”,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當地特色文化的有機融入。比賽間隙,非遺展演、民族服飾、特色美食讓人們目不暇接。如今的“村超”不僅是一場體育賽事,更是一場文化盛宴。
在“村超”帶動下,榕江縣一年來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00多億元。然而,蒙愛軍調研發現,要想真正把“流量”留下,“體育+非遺”模式仍然要不斷完善。
如何讓游客興致常在?在去年全國兩會上,蒙愛軍就提出建議,要充分運用好傳統文化、非遺文化、鄉村文化,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在今年的調研中,蒙愛軍發現了一個新樣本。距榕江縣城一個多小時車程的擺貝村,十年前還是一個不通水電公路的省級貧困村,如今卻承接“村超”帶來的外溢客流,成了知名的鄉村旅游打卡地。
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扎實而豐富的調研拓展了蒙愛軍的提案思路,他將在今年兩會上為進一步擦亮“村”字號品牌建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