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取得的荒漠化防治成就是中國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結晶,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成果,也是對全球生態環境和全人類福祉的巨大貢獻
2024年11月底,環繞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全長3046公里的綠色阻沙防護帶實現全面鎖邊“合龍”,這是中國治沙的最新成就。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癌癥”,是全球生態領域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中國是世界上遭受荒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通過積極推進“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退耕還林還草、沙化土地封禁保護修復等重點生態工程,中國在防沙治沙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全球荒漠化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作為中國第三代治沙人,我曾參與“三北”工程攻堅戰關鍵技術研發、中國西部適應氣候變化的可持續土地管理、戈壁生態系統長期定位觀測研究等多個項目。2007年,中國科學家首次對庫姆塔格沙漠進行綜合性科學考察。前期準備過程中,我多次組織開展探路式考察和周邊調研,助力科考揭開中國唯一“羽毛狀沙丘”的神秘面紗。對治沙人而言,夜宿沙漠、車輛被困是常事,每一步都充滿了機遇與挑戰,都凝聚著對荒漠化防治事業的熱愛與執著。
中國防沙治沙成績斐然,不斷書寫“綠色奇跡”,荒漠化防治呈現出整體好轉、改善加速的良好態勢。截至目前,中國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已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積凈減少6500萬畝,在全球率先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雙縮減”。在長期實踐中,中國的荒漠化防治研究從“一窮二白”發展成較為完整的科學體系。治沙就像中醫問診號脈,做到了“一沙一方”。中國的防沙治沙工作始終秉持系統治理、綜合治理、全域治理理念,針對不同地區的情況,陸續打造出河北塞罕壩、內蒙古磴口和庫布其、寧夏中衛沙坡頭、新疆柯柯牙等一批治沙樣板。從人工栽樹到機器人種樹,從“草方格”固沙到機械自動鋪設沙障,從“五帶一體”鐵路治沙技術體系,到探索荒漠地區無人機飛播造林種草,科技創新助力中國防沙治沙事業構筑起“綠色萬里長城”。
荒漠化防治是一項全球行動。中國積極參與全球荒漠化治理,廣泛開展國際合作,推動中國智慧走向世界、造福全球。中國總結出100多項具有中國特色的荒漠化防治技術,一些技術已在40多個國家和地區得到推廣和應用。中國以政府主導、科技支撐、工程帶動和榜樣激勵等全方位綜合防治機制為框架的防沙治沙方案,為實現2030年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長目標貢獻力量。
2024年12月,我參加了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舉行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大會特別設立中國館,中國首次在境外對荒漠化防治和“三北”工程攻堅戰進行展示宣介。中國最新的防沙治沙技術成果吸引眾多與會者的關注,他們紛紛表示,希望借鑒中國的治沙經驗、技術和方法。
中國已成為全球增綠貢獻最大的國家和防沙治沙國際典范。《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兩次授予中國“防治荒漠化杰出貢獻獎”,稱贊“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三北”工程“全球500佳”獎章。2024年12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首次將“地球衛士獎”中的“科學與創新獎”授予中國科學家,高度肯定中國扭轉土地退化趨勢、減少沙化面積的努力。
中國取得的荒漠化防治成就是中國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結晶,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成果,也是對全球生態環境和全人類福祉的巨大貢獻。中國的防沙治沙事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推進,為建設一個綠色發展、和諧共生的未來貢獻力量。
(作者為聯合國“地球衛士獎”獲得者、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長)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22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