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2月26日電 題:《讀者》總編輯陳天竺:愿為書友播“書香”
中新網記者 閆姣
“我將始終把目光投注到最簡單也最豐富、最質樸也最深刻的文字世界,讓更多的人感受到文字和閱讀的力量。”全國人大代表、讀者雜志社總編輯陳天竺說。作為“書友”的她也這樣踐行著,向全球讀者散播著“書香”。
2024年8月,在全國人大代表、讀者雜志社總編輯陳天竺推動下,《讀者》雜志“敦煌號”首期英文版和俄文版出版面世。圖為《讀者》雜志“敦煌號”中文版、俄文版。(資料圖)高嘉瑢 攝陳天竺是一位自帶“書香”的人大代表。她日前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說,深耕《讀者》雜志近20載,她致力于用“世界語”傳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真、善、美,傳播好故事讓海內外讀者產生共鳴,使其在文字中感受中華風度。
陳天竺的“書友”很多。有在《讀者》的文字激勵下成為語文教師的身體有缺陷的年輕人,也有坐一兩個小時公交車專門來找她遞交讀后感的80歲老者,還有以電子郵件或書信往來的全球各地的寫作者……她用文字認識了解別人,也用文字交朋友。
2024年9月24日,甘肅蘭州八旬老者找到陳天竺(右),請求其將他的閱讀反饋轉交作者。(資料圖,受訪者供圖)讀書會被陳天竺認為是傳遞文字力量的渠道之一。在中國各地舉辦100次《讀者》分享會后,去年在她的幫助協調下,分享會3次走進新加坡,并線上和全球閱讀愛好者一起“云朗讀”。“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美國等地的留學生,以及當地多名華僑華人,以生動的故事分享了他們在世界各地的經歷。”她回憶道。
讀者的反饋是陳天竺不斷前行的動力。她舉例說,她曾與一位內心苦悶的初中生通信兩年,從文字中感知他慢慢從書中汲取強大的精神力量,變得活潑開朗,有了新的努力方向,“這讓我領悟到閱讀潤物無聲的作用,也感受到我的價值和使命”。去年,她推動讀者雜志社聯合澳門科技大學及米蘭大學中國學聯共同舉辦征文活動,有約300名青年學生參與。
2024年5月28日,陳天竺(左二)與勞模和技能人才、技術工人交流工匠精神與全民閱讀。(資料圖,受訪者供圖)為了便于與國際人士更好展開交流。陳天竺推動《讀者》(海外版)開設《國潮》專欄;“《讀者》絲路號”推出敦煌號、張掖號;《讀者》(敦煌號)英文版、俄文版出版面世。
陳天竺以《讀者》(海外版)來華留學生特刊為例稱,該刊以“文化交流”“交流感悟”“中國印象”“師生情誼”“認知中國”五個板塊,記錄來華留學生在中國的學習、生活、文化交流和成長經歷,“此舉以來華留學生視角將中國的發展成就、文化精髓和人民友好情誼傳播出去,向世界展示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此外,讀者雜志社還與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攜手,將《讀者》電子雜志引入國際主流平臺,覆蓋亞洲、北美、歐洲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線上銷售。
身為全國人大代表,去年陳天竺走進機關、企業、科研院所、街道社區,分享廣大書友們閱讀的故事,了解各領域人們對文化產品、文化活動的需求。
“作為一名文化領域的代表,今年我致力于讓傳統文化資源在新時代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文化惠民工程更貼近百姓生活場景。我將持續圍繞這些領域開展調研,為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智慧力量。”陳天竺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