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4月22日電 (記者 國璇)近期,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會同有關部門表彰新一批全國衛生健康系統先進集體、先進工作者及“白求恩獎章”獲得者。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2日在北京舉行“新征程上的奮斗者”中外記者見面會,三位“白求恩獎章”獲得者在會上分享了其對白求恩精神的理解。
作為神經外科醫生,中國工程院院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江濤每天與大腦打交道。大腦是人體最精密、最復雜的器官。手術中,毫米偏差可能會給患者帶來痛苦。在他看來,精益求精能更好地體現白求恩精神,對技術的精益求精實際是尊重生命。
江濤從事的領域是神經外科最難治的疾病腦膠質瘤,腦膠質瘤主要發生于大腦,惡性腦膠質瘤平均存活期短。作為我國神經功能保護手術理念的率先實踐者與手術策略的主要創建者,他用20年建成了“中國腦膠質瘤基因組圖譜計劃”多維組學數據庫,發現并命名了腦膠質瘤惡性進展與復發的關鍵融合基因,被納入世界衛生組織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分類指南。自主研發的神經腫瘤靶向新藥,是國內原創科研成果轉化的成功典范。
4月2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北京舉行“新征程上的奮斗者”中外記者見面會。圖為見面會現場。中新社記者 國璇 攝江濤以曾救治的腦膠質瘤患者服用藥物后癥狀明顯減輕為例,表示:“作為醫生,哪怕只有1%的希望,我們也一定會付出100%的努力,患者的幸福就是醫生最大的快樂,我想這就是白求恩精神的最大體現,是患者生命至上、健康至上。”
投身麻風防治事業三十載的海南省第五人民醫院皮膚康復科主管護師邢少云認為,白求恩精神意味著無私奉獻。麻風畸殘,對于麻風患者而言,是一道難題,如果傷口沒有給予及時干預,那么患者有可能會截肢。
為了不再讓更多患者遭受這樣的痛苦,邢少云帶領團隊廣泛推廣應用創瘍再生醫療技術,僅用3年時間,就把麻風病區建設成為基本沒有潰瘍傷口的病區。現在,在院休養的麻風病人都親切地叫邢少云為“阿儂”“女兒”。“看到眾多患者能夠重新回歸社會,我更加堅信,只要秉承白求恩無私奉獻的精神,我們可以做得更好,守護更多人的健康。”邢少云說。
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里市碧波鎮白秧坪村衛生室鄉村醫生楊世霞看來,踐行白求恩精神,就是扎根農村,默默守護父老鄉親。“在基層工作二十多年,我見過我的同行背著藥箱翻山越嶺,在停電的衛生室打著手電筒搶救病人,這就是白求恩精神的傳承。”
楊世霞說,盡管農村的醫療條件比不上大城市,缺少先進的設備,部分藥品也沒有那么齊全,但就像爬山一樣,雖然道路艱難,只要有決心,一步一個腳印,總能爬到山的頂峰。“老百姓的健康平安就是我最大的快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