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4月25日電 (記者 陳靜)生態環境部宣教中心教育室學校工作部部長史國鵬25日在上海強調,氣候變化已從未來危機變為現實威脅。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6%的經濟增長,成為全球空氣質量改善最快、可再生能源利用規模最大的國家。
據悉,生態環境部宣教中心通過“美境行動”29年的持續實踐,建設了700余所國際生態學校,將水科技發明比賽納入教育部白名單。目前,生態環境部已在全國范圍內培養了大批環保先鋒,搭建了國內外有影響力的環境教育交流平臺。
上海氣候周氣候變化教育論壇暨2025年代際學習國際研討會25日舉行。(華東師范大學供圖)當日,上海氣候周氣候變化教育論壇暨2025年代際學習國際研討會在華東師范大學召開,匯聚11位國際知名學者、15位國內一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在代際氣候變化教育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與典型案例,通過多種方式,系統呈現了該領域的全球智慧與中國行動。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所長李政濤回顧了華東師范大學在氣候教育領域的實踐成果:過去一年來,學校系統梳理了近40個創新案例,創新性發布全球首個《氣候變化教育指導綱要》老年教育版與校企合作版,有效激活了老年群體的生態智慧,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
李政濤強調,華東師范大學開創的“一老一小”代際學習模式,通過知識對流彌合代際認知差異,以情感共鳴喚醒跨世代責任擔當,為構建覆蓋全生命周期的氣候教育體系提供了重要支點,展現了中國氣候變化教育方案的創新價值。
上海氣候周執委會聯席主任鄒榮表示,本次氣候周涵蓋了70余場會議,全球約有30多個國家正在參加2025年上海氣候周。鄒榮介紹了上海氣候周正在構建的三個項目:“氣候燈塔”項目已吸引羅克韋爾、德勤等全球領軍企業參與,2024年已創造23億美元綠色市場價值;上海氣候周與倫敦、紐約氣候周聯動形成了“四季機制”(Climate week four seasons);此外,融合東方智慧的“氣候公園”標準體系正在形成,計劃將生態環境、教育文化等多元指標有機結合。
在成果發布環節,上海終身教育研究院系統發布了近期標志性研究成果:《氣候變化教育的中國行動:聚焦學校與企業合作(漢英雙語·第二輯)》的入選案例以及《氣候變化教育指導綱要(代際學習版)》;同時,“以氣候變化教育促進三教統籌”研究聯合體宣布正式成立。這批成果的集中發布,鞏固完善了上海終身教育研究院在氣候變化教育領域已形成的理論引領、實踐創新、機制突破、國際對話的立體化發展格局,以立體多維的多種形式輻射全國,對話國際。
《氣候變化教育指導綱要(代際學習版)》(下稱:綱要)由上海終身教育研究院聯合全國氣候變化教育研究聯盟正式發布。該綱要創新性地提出以祖輩與孫輩為主體,通過代際交互、代際協同、代際輻射三大路徑,系統構建包含氣候認知、氣候技能、氣候行動和氣候倫理四大模塊的教育體系。綱要特別強調要發揮老年群體的傳統生態智慧和青少年的創新實踐能力優勢,在互學共融、在地行動、情感聯結和健康永續四大原則指導下,推動氣候變化教育融入家庭、學校和社區。
會上宣布成立的“以氣候變化教育促進三教統籌”研究聯合體(下稱:聯合體)由華東師范大學牽頭,匯聚了普通高校、職業院校、基礎教育機構和行政部門等多元主體,包括:上海交通大學中英國際低碳學院、東營職業學院、哈爾濱市衛生學校、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龍虎塘實驗小學、北京市順義區社區教育中心、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教育局等單位,構建起跨區域、跨學段的研究網絡。聯合體將以氣候變化教育為軸心,共同推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的協同發展。
論壇上,國內外專家一致高度認可中國在氣候變化教育領域的創新貢獻。英國學者指出,上海校企合作開發的學科融合課程,為全球氣候教育提供了可復制的路徑。韓國代表則對“老年與青少年代際共學”模式表示贊賞,稱其“為老齡化社會的氣候行動注入活力”。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兒基會及泰國、日本、南非等多個國家的專家表達了對來自中國幼兒園、中小學、老年大學所研發的成果的欣賞,表示要加強密切合作和互學互鑒。
據悉,下一步,上海終身教育研究院將深入開展綜合研究與國際合作,持續探索如何以氣候變化教育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