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婉蓉攝
"> 雅杜高速一期工程航拍。
尚婉蓉攝
本報記者 薛 丹攝
"> 雅杜高速一期雅溫得控制中心。
本報記者 薛 丹攝
雨季的喀麥隆首都雅溫得,空氣中帶著雨水浸潤過的甘甜。記者驅車從市區向西行駛,不一會兒便駛上了一條高速公路。公路從繁茂雨林中穿過,勾勒出一條通向遠方的曲線。這就是中企承建的、被稱為喀麥隆“夢想之路”的雅溫得—杜阿拉高速公路(以下簡稱“雅杜高速”)。
喀麥隆位于非洲中西部,西南瀕臨幾內亞灣。這里有熱帶雨林、草原和沼澤地,還有河流、湖泊和陡峭的山峰,獨特的自然環境讓喀麥隆人民引以為傲,但也給國家經濟發展帶來不少挑戰。擁有一條安全、便捷的現代化高速公路,曾是無數喀麥隆人心中的夢想。如今,這個夢想成為現實。由中國中交一公局集團有限公司承建的雅杜高速,為喀麥隆發展繁榮帶來了新機遇,也助力非洲中部地區經濟一體化。
全新的人員、物流大通道
“杜阿拉港位于喀麥隆第一大城市杜阿拉,是喀麥隆的重要港口。以前從這里運送農產品到雅溫得,道路坑洼不平,200公里的路得顛簸5個多小時,進入雨季后所需時間更長。果蔬常常還沒運到就壞了。”雅溫得市七區官員埃武娜·弗勒爾說。
2022年,從雅溫得市郊西側高樂古姆到畢博迪的雅杜高速一期建成通車。通車后,雅溫得到杜阿拉的通行時間縮短為3小時。公路沿線敏高馬約村村長埃隆杜說:“過去需要走上好幾公里才能坐到車,現在出門就可以坐車,去雅溫得辦事很方便。”弗勒爾對記者表示,有了這段高速公路,沿線不少學校專門開通了校車,學生們上學變得既方便又安全。
去年10月,全長約135公里的雅杜高速二期工程正式開工。中交一公局中非區域中心總經理杜思勇介紹,未來雅杜高速全線貫通后,雅溫得到杜阿拉的車程將縮短至兩小時以內。杜阿拉港輻射中非、乍得等內陸國家,是周邊各國物資進出口的主要港口。從這個意義上說,雅杜高速的建設不僅將進一步為沿線民眾帶來便利,也將極大促進喀麥隆與鄰國間的物流效率,為中部非洲經濟發展注入動能。
建設方案科學、高效、綠色
“這條高速公路采用中國標準,體現了中國速度和中國智慧。”項目經理溫躍平自豪地說。雅杜高速設計為雙向6車道,設計時速可達110公里。整條道路配備了現代化控制中心,集收費系統、超限檢測、通信與監控等多功能于一體。其中,項目一期建設涵洞108道、上跨橋6座、地下通道8個,大型互通立交與主線橋串聯起整個區域的交通網絡。
喀麥隆地處熱帶,多丘陵山地,修建高速公路絕非易事。項目部面臨海拔落差大、雨季水土不穩等難題。建設團隊根據當地地質、水文和氣候特點,創新施工技術,因地制宜推進項目建設。例如,采用高模量瀝青混凝土取代普通瀝青混凝土,使瀝青混凝土厚度由原來的32厘米降至25厘米,不僅節約了原材料,還有效減少了施工可能帶來的污染。項目團隊設計的科學、高效、綠色建設方案,確保了工程質量,也為喀麥隆日后高等級公路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
高速公路建設為當地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累計聘用超過5000名當地員工。他們有人學會了工程機械操作與設備維護,有人成為測量、設計能手,都擁有了更加穩定的收入。
是工程建設者,更是愛心使者
喀麥隆自然資源豐富,項目從設計之初便將環境保護作為重中之重。當地環保專家費爾南德·丹尼爾多次深入施工現場進行獨立監測。他表示:“中國建設者不僅有技術,更有責任心。他們選址精細,分類管理廢棄物,降塵與污水處理環環相扣,最大限度保護了生態環境。”
喀麥隆公共合同部部長阿巴·薩杜在施工現場參觀智能化設備與高效作業系統時表示:“中企為喀麥隆帶來的不僅是工程建設,更是一種先進的工作思維。”
“我們對中企施工質量非常滿意。”喀麥隆公共工程部部長朱梅西表示,這條高速公路將促進雅溫得和杜阿拉兩個城市間的人員往來、貨物流通,也將促進兩個“區域走廊”(杜阿拉—恩賈梅納走廊和杜阿拉—班吉走廊)的交通往來,助力地區經濟增長。
高速公路建設過程中,中企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和義務,截至目前,共為沿線修建27處飲水井、7處教室,向22間教室捐贈桌椅,向10個衛生中心捐贈藥品。當地媒體報道說,中企實施的福利工程惠及沿線居民,充分彰顯了責任與擔當。
采訪期間,埃隆杜特意換上當地傳統的民族盛裝,向中國建設者致謝:“得益于喀中兩國不斷深化合作,我們才有了雅杜高速。中國建設者不僅是工程建設者,更是愛心使者。過去村里閉塞落后,如今高速公路把我們和外面連接起來,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本報雅溫得電)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17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