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廣州9月18日電 (孫秋霞 陳別)記者18日從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獲悉,近年來,該廳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納入國土空間開發保護體系,積極推動“勝利大營救”海上西線臺山都斛東滘口登陸點遺址修復保護和活化利用,探索出具有嶺南特色的歷史文化保護路徑。
圖為修復后的碼頭遺址。廣東省自然資源廳供圖抗日戰爭爆發后,大批文化界進步人士、愛國民主人士轉移到暫未受戰火侵擾的香港,使得香港成為對外宣傳團結抗戰的重要陣地。1941年12月香港淪陷,居港抗日文化人士頓時陷入險境。1942年1月開始,周恩來、廖承志直接指揮,組織香港文化界人士分批營救轉移。轉移線路除了水、陸兩條線路之外,還有一條粵西海上交通線。這條交通線極為重要,但長期不被大眾重視。
廣東省自然資源廳會同文化旅游等部門和臺山市政府,組織專業團隊深入史料館藏,并經過反復實地勘查,考證了歷史路線和空間場景,組織編制了《臺山市都斛鎮“勝利大營救”粵西海上交通線及東滘口登陸舊址保護修復與活化利用項目規劃設計》,積極推動“勝利大營救”海上西線臺山都斛東滘口登陸點遺址修復保護和活化利用。
據介紹,整個保護修復和活化利用項目完成了登陸點碼頭舊址修復提升、中國文化名人勝利大營救展覽館建設、慢行線路提升及鄉村民宿等在內的多項工程。
圖為原東滘小學教學樓舊址修復改建為東滘鄉村學堂。廣東省自然資源廳 供圖此外,項目還規劃增設了若干具有運營效益的提升類項目,比如結合漁業碼頭的發展歷史、關聯的名人事跡,打造東滘口漁業碼頭文化宣傳空間,并將原東滘小學教學樓舊址修復改建為東滘鄉村學堂,策劃布設中國文化名人勝利大營救事跡展。
基于“勝利大營救”歷史內涵,該項目在設計語言上也呈現了若干亮點,比如協調東滘口靜謐的小漁村場地肌理和周邊環境,以輕質的建筑空間語匯,介入場地的營造和更新,展現歷史與現代感的和諧融合;基于對歷史自然空間風貌的研究,注重保持漁村碼頭和水鄉水系特點,對水岸界面進行了綜合提升和景觀優化,并立足登陸點碼頭等濱水公共空間,營造出能聽到風聲、水聲和生活聲,能遠眺大海的場景等。
圖為東滘漁村全貌。廣東省自然資源廳供圖據介紹,整個保護修復和活化利用項目顯著提升了東滘口整體鄉村風貌,改善了鄉村人居環境,并有力地帶動了東滘口村和周邊鄉村農文旅融合發展,被評為廣東省首屆“粵美鄉村風貌”設計大賽職業組規劃類一等獎,成為廣東省“百千萬工程”示范項目和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示范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