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韓西韓,沒人稀罕。”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孤島鎮西韓村第一書記周民旺這樣形容西韓村的過往。如今借助緊鄰萬畝槐林優勢,西韓村大力發展民宿、農家樂等項目,人氣越來越旺,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孤島鎮黨委書記張振華感慨,這得益于市直、區直部門連續6次派出干部駐村幫扶。從1985年開始,東營市選派22批次、4000多人次干部奔赴鄉村用心幫扶,解決群眾急難愁盼。
選準方向、動真碰硬,建強村黨組織。2023年,劉強來到黃三角農高區丁莊街道朱咀村擔任第一書記。村里工作千頭萬緒,劉強有些發愁如何下手。站在荒蕪破敗的文化大院里,劉強找到了開啟幫扶的鑰匙。
多方爭取資金40多萬元,新建集值班辦公、黨員活動、群眾辦事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村文化大院,新氣象帶來新變化。兩年時間,文化廣場上熱鬧起來,路燈亮起來,村黨組織領辦的金銀花種植基地初具規模……一件件民生實事相繼落地。“村兩委干部的心氣足了,大家干事的積極性提起來了。”劉強說,歸根到底還是班子愿意干事,村里發展的路徑越來越明確了。
給錢給物,不如給個好支部。在下派幫扶工作中,東營市堅持把基層黨建作為第一要務,把建強組織、抓好班子、帶好隊伍貫穿工作全過程。以2023年東營市直第二十二批下派幫扶工作為例,下派干部幫助村兩委班子修訂工作管理制度233項,指導村黨組織吸納入黨積極分子175人,發展黨員103人,儲備培養后備力量207人,讓村兩委班子強起來、人心聚起來。
外引內育、振興產業,群眾腰包鼓起來。河口區藍莓產業基地大棚內,一排排藍莓盆栽整齊排列,村民正忙著采摘分揀。“以前只有種地來錢,靠天吃飯;現在有了藍莓,在家門口就能打工。”河口區義和鎮六頃五村村民張學民一臉興奮。
兩年前,這里還面臨產業轉型困境。東營市直駐河口區下派工作隊干部和鎮村負責同志采用“企業+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盤活50個高標準大棚,引進公司種植藍莓,僅第一年產值就達2000萬元。市直駐河口區下派工作隊隊長李棟介紹,該項目讓200余名村民就業增收,為村集體帶來60萬元年收入。
40年來,東營市累計實施幫扶項目3800余個。最新一批109個幫扶村中,有96個村新上產業項目,帶動3000余名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鄉村產業展現勃勃生機。
揮灑汗水、收獲真情,干部作風實起來。從廣饒縣委宣傳部到花官鎮古道東村擔任第一書記近兩年時間,孫彬開玩笑說,一直在和饅頭較勁。籌資15萬元,在村里一處閑置院落創辦“饅好的”工坊;跑商超和企業食堂,想方設法擴銷路……
今年8月,在孫彬和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村里饅頭生產擴大規模,與大型商超簽訂訂購協議,一天可賣3000余斤,預計實現年收入超170萬元。“農村工作是干部能力的磨刀石,一點都虛假不得。”今年41歲的孫彬現在和村民打交道,底氣越來越足。
駐村,駐的是一方熱土,更是萬千民心。自2023年第二十二批下派幫扶工作開展以來,東營市直109個幫扶村共新建、改擴建幸福食堂19處,改造提升村活動場所58處,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7.8萬件,用一件件實事兌現群眾幸福清單。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19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