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延安10月20日電(記者 邵萌)提起延安,你會想到什么?是革命圣地的紅色記憶,還是巍峨的寶塔山、奔騰的延河水?是窯洞里的星星燈火,還是蒼茫的黃土塬、悠揚的信天游?
這些,共同構成了延安廣為人知的一面。日前,“紅星照耀中國:從偉大勝利走向偉大復興”網絡主題宣傳活動采風團走進延安。如今,行走在這片熱土上,你會發現,延安正悄然披上“新衣”。
楊家嶺革命舊址中央大禮堂。邵萌 攝今天的延安,依然是那座精神燈塔,但它也是綠意盎然的生態樣板,是碩果累累的豐收之地,是算力奔涌的數字新城。從革命圣地到幸福家園,延安正在用一個個創新發展的故事,書寫著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新篇章。
一顆蘋果引領脫貧致富路
深秋時節,站在延安市安塞區南溝村村史館的觀景臺上極目遠眺,漫山遍野的蘋果園里碩果滿枝,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這個曾經“出行靠走、通信靠吼”的貧困村,如今靠著一棵棵蘋果樹,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新道路。
陜西延安南溝村的蘋果園,蘋果掛滿枝頭。邵萌 攝南溝村黨支部書記張潤生介紹,南溝村按照生態優先、農旅融合、綠色發展的工作思路,確定了“支部引領、企業帶動、合作經營、黨員示范、群眾參與”的發展模式,推進“三變”改革、生態建設、現代農業、鄉村旅游融合發展。
2014年時,南溝村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4653元,到了2024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23200元。
村民趙永東告訴記者,村里旅游、研學發展起來后,除了種植果樹,他又多了個講解的副業,收入進一步增加。去年,他的兒子還返鄉搞起了直播帶貨,“訂單可多嘞!全國各地的都有。”
同樣的場景不只發生在南溝村。2024年,延安全市蘋果種植面積333.5萬畝,產量500.03萬噸,鮮果產值271億元。蘋果成了延安人民名副其實的“致富果”“幸福果”,成了支撐革命老區發展的“大產業”。
從紅色熱土到產業高地
延安的變化,不只體現在田間地頭。而今,創新的浪潮在延安奔涌,各類產業集群加速崛起,數字經濟蓬勃發展,這個革命老區的發展故事已然開啟了新的篇章。
秦創原(延安)創新促進中心。邵萌 攝走進延安市高新區,能夠深刻感受到這片紅色土地的科創“亮色”。秦創原(延安)創新促進中心便坐落于這里。
該中心產業創新科副科長康永湛介紹,中心成立的初衷一方面是高效聚合創新資源、加速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提升延安市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另一方面也是打造延安創新驅動發展的總窗口和連通省秦創原創新驅動總平臺的主通道,推動省市協同創新、科技資源共享。
“我們積極發揮科技計劃項目引領作用,推動軟體機器人驅動結構設計、巖心三維綜合檢測預測等一批‘卡脖子’技術突破,從而加速轉化為產業競爭力。”康永湛說。
2025年,延安市謀劃重點項目350個,總投資3101億元;一大批新經濟企業在延安落地,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大數據等新興產業加速發展;5G基站廣泛覆蓋,延安成功入選全國千兆城市......
寶塔山依舊巍然屹立,延河水依舊奔流不息。但今天的延安,正以嶄新的模樣書寫著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一種精神,生生不息;一座城市,日新月異。這,也是延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