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青海果洛10月20日電 題:青海果洛阿尼瑪卿雪山“天路”跨越五十載
作者 潘雨潔
阿尼瑪卿雪山矗立黃河之源,終年積雪,連綿巍峨。驅車行駛在海拔4300米以上的崇山峻嶺間,崎嶇蜿蜒的公路仿若“天梯”,通向深處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雪山鄉。
20世紀70年代,雪山鄉是瑪沁縣最后一個不通車的地方。為打通“天塹”,全鄉干部和牧民歷經千辛萬苦,僅靠雙手、自制工具,花費五年時間修通了57公里的縣社公路。
彼時,17歲的雪山鄉牧民關卻卓瑪加入了修路隊。“沒有路,騎馬去縣城要翻雪山、走四五天,經過冰川峽谷很危險,人仰馬翻、摔下懸崖的事也發生過。”她回憶,當時修路在村民心中是“性命攸關”的大事。
五十多年過去,村民修筑的57公里“天路”早已被寬闊平坦的公路代替。2017年花久高速公路全線貫通后,雪山鄉到瑪沁縣城的時間縮短為一小時。
道路通達帶來產業發展機遇,促進人員流動。載著牛奶、酸奶、風干肉等有機畜產品及牦牛絨手工藝品的車輛從阿尼瑪卿深處駛向四方。如今,雪山鄉生態畜牧業合作社有41個家庭牧場,生產的牦牛奶雪糕遠近聞名。
資料圖為2022年7月15日,航拍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境內的阿尼瑪卿雪山。 馬銘言 攝“夏季,慕名來看雪山的游客在村里體驗游牧生活,村民們有的開起‘牧家樂’、有的當向導帶領游客,在深度體驗時不破壞環境、不干擾野生動物。”雪山鄉黨委副書記、鄉長尼瑪才讓表示,年輕牧民外出旅游、培訓、務工愈發頻繁,學生們利用寒暑假在社交媒體上積極推介家鄉雪山之美。
“記得通路那天,特別興奮,去縣城買了新衣服和鞋。”回顧過往,現年67歲的關卻卓瑪感到,“路”為生活帶來的遠不止于物質條件的改善。“當年,長輩們下定決心修路,換來了今天的發展,我們也意識到應該團結起來為后代做更多事,最重要的就是愛護生態環境。”她說。
于是,關卻卓瑪在村里帶頭成立了牧女環保小組,每月定期打掃鄉村衛生,清理并分類村道、河道、高速公路沿線的垃圾;每年冬蟲夏草采挖季,小組成員在山上巡護,及時播撒草籽、填埋草皮、恢復生態,堅持近十五年時間。
資料圖為2022年7月15日,雪線測量隊隊員們在阿尼瑪卿冰川徒步準備進行測量。 馬銘言 攝目前,平均海拔4200米的果洛藏族自治州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縣、鄉、村道等各級公路通車總里程達1.32萬公里;全州生態管護員10717名,濕地面積持續增加,草原植被綜合覆蓋度達62.68%,水源涵養功能不斷提升。
從艱苦筑路、走出深山到翻山越嶺、保護雪山,從“出走”到“歸屬”,跨越半個世紀,雪山鄉的牧民們一直走在“天路”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