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10月20日電 題:“良渚論壇”側記:魚和熊掌是如何兼得的?
記者 嚴格 王逸飛 曹丹
“良渚為世界樹立了一個好榜樣。”參加第三屆“良渚論壇”的卡羅琳娜·卡斯特利諾斯這樣說。
卡羅琳娜·卡斯特利諾斯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特別顧問、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的世界遺產顧問。
卡羅琳娜說,世界文化遺產地面臨的挑戰之一,是如何以一種對社區友好且有益的方式,來平衡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
“很多歷史文化遺跡瀕臨被摧毀的邊緣,在一些城市,一些古城甚至被拆毀了,為現代化的摩天大樓和商場騰出空間”,卡羅琳娜說,中國的良渚很好地平衡了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成為世遺“優等生”。
杭州良渚古城遺址公園(資料圖,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供圖)參加論壇的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資深總規劃師、建筑歷史研究所名譽所長陳同濱是良渚申遺總顧問,也是《杭州良渚古城遺址申報世界遺產提名文件》的主持人、申遺文本的撰稿人。
她每一次來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總是很感慨,20多年前她來到良渚,遺址上是浙江農村的農民洋房和廠房,周邊都是石礦場。
良渚申遺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當地剛好處于工業化、城鎮化的勃發之際,當時的良渚,石礦密布,灰沙遍地。
“有幸參與良渚遺址申遺,是我們余杭人百年不遇的榮幸”,很多年過去了,陳同濱還記得當時良渚所在的杭州余杭區領導的一句話。正因為有了高度認識,當地克服種種困難,在多學科的專業團隊參與和指導下,以高質量、高水平的遺產保護與展示為工作目標,向世界提交了一份全方位的、堪稱典范的優秀成果。
在這次“良渚論壇”之際,無論是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的原真保護展示,還是回到5000年前的AI體驗,以及生機勃勃的文化創意社區,都受到了參加“良渚論壇”的各國代表的點贊。
良渚博物院(資料圖,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供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地區辦事處主任夏澤翰是一個水利專家,他說看到了良渚在現代環境下如何實現了生態文明。
“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的美麗場所。”夏澤翰說,良渚屬于全人類。
卡羅琳娜更為良渚平衡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點贊。她認為遺產保護也不能做一個孤島,需要團結協作,通過遺產驅動可持續發展。
陳同濱說,文化遺產保護和城市發展,并非簡單的矛盾關系。
她覺得包括良渚古城遺址、杭州西湖文化景觀、中國大運河(杭州段)在內的杭州三大世界文化遺產,都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文化遺產保護和城市發展雙贏,魚和熊掌兼而得之。杭州把遺產保護與民生改善、城市有機更新、鄉村振興等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這也是“杭州世遺特色”。
記者注意到,西湖以文化遺產保護推動城市身份重塑和城市能級大幅度提升,大運河則側重“活態遺產”保護,通過水環境治理、棚戶區改造、活化歷史街區,實現文化遺產與現代城市的共生。
而良渚,把遺產保護與當地高質量發展、特別是鄉村振興共同富裕規劃相融合。
在20年前的《良渚遺址保護總體規劃》中,陳同濱提出一條基本規劃策略:在遺址保護范圍內遏制城鎮化進程;與此同時,在遺址保護范圍外加速城鎮化進程。也就是說,遺址保護范圍外要形成明顯的環境優勢,創造利益吸引條件,讓保護范圍內的農民自愿選擇謀求更好的生活環境和發展條件。這種做法,農民可以因遺址保護而受益,遺址可以在建設活動遏制后更安全,形成明顯的雙贏關系。
10月14日,費城交響樂團的成員們在杭州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內演奏中國名曲《梁祝》。吳君毅 攝據記者了解,多年來,良渚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協調發展模式。在不斷加大保護的同時,近年來積極建設良渚文化大走廊,打造“文化+數字”“文化+運動”“文化+旅游”等產業集群,讓遺產地民眾有更多獲得感。
更具創新意義的是,當地全面落實《杭州市良渚遺址保護管理條例》,建立提取良渚新城10%土地出讓金用于良渚遺址保護的“建新城保古城”創新機制。
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區委書記劉穎說,文化和科技是余杭的兩張金名片。在全國經濟強區中,余杭良渚是實證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文化內涵最為深厚;在全國文化強區中,它又以遙遙領先的實力蟬聯“浙江經濟第一區”,科技創新動力強勁。
對于這樣的“既要又要”,劉穎并不陌生。多年前他曾任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主任,親歷西湖申遺。當時世界遺產中心的專家感嘆,在全球自然風景湖泊中,西湖文化底蘊突出,在全球文化名湖中,西湖自然秀麗風光罕見。而這種“既要又要”也體現了西湖文化遺產的核心價值。
陳同濱說,與文化的經濟效益相比,世遺價值帶來的“思想力”能產生更為深層的影響。它可直接提升遺產地民眾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與理論自信,可持續激發人們的創新創造能力。此外,公共服務水平的迭代都屬于世遺的“長尾效應”,這才是其最大的價值所在。
這一點,她覺得在杭州余杭尤為明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