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麗水10月21日電(黃彥君)清晨的薄霧漫過水面,百里甌江穿城而過,使浙江省龍泉市的山與水既分隔又相連:老城區內,青瓦白墻訴說著“劍瓷之都”的千年風霜;新城區里,高樓林立展示著“品質之城”的青春活力;鄉野大地上,又是一幅田園如畫、村舍儼然的閑適風景。
作為典型的浙西南山區城市,龍泉憑借山水資源涵養出獨特的城市靈魂,卻也一度面臨發展空間不足、城鄉結構失衡等挑戰。
如何打破空間桎梏、重塑發展格局?當地以“強城”為重點,帶動“興村”、促進“融合”,從“單打獨斗”轉變為“抱團發展”,全力縮小“三大差距”,將山水優勢轉化為縣域城市高品質發展的鮮明底色。
城市空間重構 規劃引領有機更新
龍泉市人民公園提升改造項目。龍泉市建設局供圖夏日清晨,在龍泉市西南部,望甌·陶溪川文創街區于“窯火”中蘇醒,迎來熱鬧的一天。
窯爐中,一件件溫潤如玉的青瓷作品悄然“問世”;文創集市間,各式創意產品吸引市民游客駐足欣賞;工作室里,本土青年創作者與來自世界各國的陶瓷藝術家暢談切磋……
當地工作人員介紹,該街區前身為1917年所建的浙江省立改良瓷業工廠,百年來歷經多次工業轉型。如今,紅磚老廠房化身時尚打卡地,藝術展覽、手工工作室、精品咖啡店等新業態層出不窮。
從舊廠區到新街區,由“破”到“立”的轉變,折射出山區城市破解空間制約的發展智慧。
龍泉市發改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當地以系統性規劃為引領,實施“東拓、西進、南優、北連、中興”戰略,統籌推進五大城市組團開發建設,城區面積由15.6平方公里規劃擴展至26.1平方公里,逐步形成“一江兩岸、一核四區”的城市新格局。
“破界重構”理念為城市重塑注入新動能。如今,“本土化、年輕態、國際范”的城市煥新實踐,正在龍泉處處生花。
漫步龍泉西街,歷史底蘊與青春氣息交織而來:一側是原汁原味的江南古街,游客沉浸于宋韻古風;另一側,茶館、小酒館等“網紅”店鋪紛紛涌現,奏響文旅融合的“二重奏”。
除卻激活工業遺存、打造文化空間,龍泉的“微更新”行動已深入城市“毛細血管”。通過改造提升基礎設施、大力開發公共空間,完善城市路網、建設“金角銀邊”等工程,在當地城區,“推窗見綠、出門入園”的美好愿景已映入現實。
為“強健體魄”、夯實發展基礎,該市還大力推進五大工業平臺的空間擴容與產業升級,構建形成“1+3+X”產業空間布局。
城市功能在持續重塑中日趨完善,推動山城走向“年輕化”。眼下,這座浙西南小城,正以新舊融合之筆,書寫獨具特色的“品質生活”新篇章。
鄉村資源“點睛” 合力譜寫共富新篇
“真沒想到龍泉靈芝能做出這么高大上的飲品,里面還添加了酸棗仁、茯苓等傳統藥材,健康又養生!”近日,在龍泉市三寶館一號店內,一款龍泉靈芝歸元飲成為“明星”產品,吸引民眾下單。
龍泉靈芝歸元飲。龍泉市兩山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供圖龍泉是遠近聞名的“中華靈芝第一鄉”。然而,當地靈芝產業曾一度面臨精深加工能力弱、產品結構單一等困境。
興村富民,產業先行。與城市相比,鄉村資源稟賦獨特,如何讓優質資源融入大市場、進入循環鏈?
“龍泉靈芝歸元飲的推出,是我們布局大健康產業的關鍵一步,更是整合優質資源,突破加工瓶頸、邁向價值鏈高端的重要舉措。”龍泉市兩山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田慧秋說。
近年來,龍泉創新構建“1+19+N”運營組織架構,通過激活兩山集團、鄉村振興公司、強村公司等市場主體活力,有效推動資源整合和市場化運營。
獨木不成林,一村難成景。為進一步整合資源、破解發展碎片化問題,當地圍繞“縣城—中心鎮—重點村”發展軸,打造6個重點村組團片區,實現組織共建、產業共富、運營共贏。
例如,在龍泉市蘭巨鄉,官埔垟村盤活古民居資源打造特色民宿;仙仁村以長壽文化為主題推出養生長壽館和漫游節;現代農業觀光園則整合資源提升體驗,并通過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區鄉村振興,成為親子游和研學的熱門選擇。
“組團片區發展有效緩解了鄉村空心化、資源分布不均等問題。”龍泉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因地制宜、分類推進,我們正在走出一條資源配置優化、產業升級聯動的特色興村之路。”
運營賦能、制度創新、資源整合協同發力,該市目前已形成以“竹茶菌蔬稻”為主導、“畜果藥漁蛙”為特色的品質農業發展格局,持續推動“山、水、林、田、土、能、礦”等生態資源價值轉化,為鄉村共同富裕注入源頭活水。
城鄉發展“破界” 融合織就共生新景
下午2點左右,在龍泉市蘭巨鄉五梅垟村,客貨郵綜合服務站負責人何彩琴迎來一天中最忙碌的時刻:收到城鄉客車、快遞企業送來的上百件包裹,她快速分揀上架,同時將村里的生態農產品打包寄出,完成線上訂單。
“客貨郵模式讓鄉親們在‘家門口’就能收發快遞。”何彩琴說,“除了寄遞快遞,服務站還能提供客運、商品零售、線上商城等綜合服務。”
龍泉市蘭巨客貨郵綜合便民服務站。龍泉市交通運輸局供圖地處浙西南山區,龍泉市農村物流面臨消費品進村“最后一公里”和農產品上行“最初一公里”等共性問題。
近年來,該市搭建18條客貨郵融合線路和60個服務點,探索“客貨郵+農村電商”“客貨郵+無人機”等新模式,讓商品“進村”、好貨“出山”。
暢通物流渠道,是該地推動交通、醫療、教育等領域公共服務一體化的縮影。上述舉措為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奠定基礎,有力推動人、產業、資金等要素雙向流動。
“白天栽培香菇,晚上學直播,我家菌菇通過電商賣到全國!”通過“技能夜校”培訓,龍泉市住龍鎮村民劉淑芬在抖音平臺月銷售額突破5萬元人民幣。
菌菇種植、電商直播、育嬰師……龍泉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針對企業職工、返鄉青年、農村轉移勞動力等重點群體,當地設置了“技能夜校”“技能共富課堂”等培訓體系,形成覆蓋全域的“30分鐘職業技能培訓圈”,賦能“新農人”隊伍建設。
眼見城與鄉邊界逐漸消弭,越來越多年輕人返回家鄉、投身鄉村建設。
八都鎮返鄉青年蔡歡推動“大棚革命”,用科技為農業生產注入新活力;寶溪鄉塘上村“00后”新農人吳小倩和金宇軒放棄城市直播工作,推出鄉村主題短視頻“走紅網絡”……
為讓青年專心耕耘鄉村沃土,龍泉市還建設多個青年入鄉實踐站點、提供376套青年人才公寓,解決其入鄉發展的“后顧之憂”。
該地實踐表明,山區城市的發展并非囿于自然稟賦,而是基于對空間格局的再塑造、對山水價值的再認識、對城鄉關系的再融合。強城、興村、融合不斷有機互動,龍泉正走出一條以城帶鄉、城鄉互促、共同繁榮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