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武漢10月22日電 (王夢媛)據武漢市政府新聞辦22日發布會消息,近年來,武漢市加快推動“三個優勢轉化”,努力描繪超大城市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武漢畫卷”,鄉村振興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圖為新聞發布會現場。 夏俊俊 攝武漢擁有廣袤鄉野,全市累計建成245萬畝“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的高標準農田,科技賦能下良種覆蓋率超過98%,“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結出累累碩果。
全市糧食產量多年穩定在18億斤以上,淡水產品、蔬菜、豬肉的總量自給率在全國經濟排名前十的城市中位居前列,“米袋子”充實、“菜籃子”豐盈。培育“江城百臻”區域公用品牌,讓“武漢味道”通過線上線下渠道,從田間直達餐桌、走進千家萬戶。
同時,武漢用好“千萬工程”經驗,成功創建1個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2個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打造33條美麗鄉村示范片帶、643個美麗鄉村示范村灣。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等,提升村容村貌,優化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30分鐘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圈”逐步完善,養老設施“骨干網”越織越密,農村正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此外,武漢以農民增收作為中心任務。四年來,全市第一產業增加值從442億元增長到507億元,年均增長4.7%,農產品加工產值穩定在3100億元以上,鄉村休閑旅游、農村電商火熱;武漢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2%,增速高于城鎮居民。
科技賦能方面,武漢國家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和“武漢·中國種都”雙核驅動,高產高蛋白玉米等農業“黑科技”不斷涌現,全國種業首個大科學裝置在武漢建設,智慧大田種植面積突破百萬畝,農業數字經濟總產值近百億元。
中共武漢市委農辦主任、市農業農村局局長王玉珍介紹,下一步,武漢將聚焦科技賦能、產業升級、城鄉融合和鄉村治理,努力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走在前列,在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上作出示范,在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上樹立標桿,在提升鄉村治理效能上開創新局,加快打造超大城市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樣板,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武漢篇章貢獻堅實的“三農”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