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麗水10月23日電(傅飛揚)山區百姓動動手指就能預約“家門口”的公交車,“大病不出縣、小病不出村”照進現實,公共服務邁向優質共享;共富工坊挑起村民增收“金扁擔”,民眾美好生活愈發清晰可感;實現浙江省級平安縣20連創,社會治理工作穩進提質,社會環境邁向長治久安……
當前,浙江麗水龍泉市砥礪劍瓷品質、挺膺共富擔當,一以貫之推進“六個品質城市”建設,乘勢而上加快跨越式高質量發展,奮力打造更高水平的現代化品質龍泉,不斷提升百姓“幸福指數”。
公共服務一體化
龍泉地處山區,村落分散問題突出,部分偏遠村莊常住人口甚至不足百人。傳統定時公交因客流量不穩定,常陷入“人等車空跑”或“車來人未到”的困境,不僅運營成本高,而且難以滿足民眾需求。
龍泉市交通運輸局黨組成員、交通運輸發展中心主任周裕淼說,2024年底,當地開始試點“固定班次保基本、預約響應補短板”模式,在26個行政村開通12條靈活預約線路,構建起“普惠+精準”的城鄉公交服務體系。
“以前進城得提前1小時等車,現在手機點一點,車子準時到村口。”該市李山頭村村民張國平指著手機上的預約信息說,這條通往市區的線路過去每周僅有6班,如今每天可預約,大家的出行意愿更高了。
近年來,龍泉以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為抓手,以滿足民眾實際需求為導向,全力打造更多“民呼我為”的龍泉樣板,加快建設一座更有溫度、更有質感、更有活力的生活品質城市,穿梭于城鄉之間的預約公交正是其中縮影。
該市組建麗水范圍內首個縣級常規自主運行ECMO治療團隊,成功完成30例ECMO救治任務,顯著提升急危重癥救治能力;依托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常駐+遠程”“團隊+專項”幫扶,今年1月至8月派遣專家2100余人次入駐龍泉市人民醫院,通過手術帶教、病例討論等推動5項技術成功“破零”……
龍泉組建麗水范圍內首個縣級常規自主運行ECMO治療團隊。龍泉市衛生健康局供圖眼下,龍泉持續深化醫療衛生領域改革,讓山區百姓在“家門口”也能享受優質醫療資源。
龍泉市衛生健康局黨委書記楊惠民表示,該市以龍泉市人民醫院為龍頭,下轄三大院區、兩大片區醫療中心,聯動若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浙麗鄉村好醫”及智慧流動醫院,著力構建“1+3+2+N”山區一體化特色醫療服務體系,推動醫療資源整合兼顧差異化發展,為縮小“三大差距”提供堅實保障。
以健康管理為例,龍泉市人民醫院黨委書記趙嵩說,他們成立健康全流程管理中心,對重點病人進行從院前健康管理到院中門診、住院、院后康復、隨訪等“一站式服務”,累計跟蹤管理14882人。
民生保障精準化
在位于龍泉市錦溪鎮吳林村的食用菌共富工坊項目基地,屋頂的光伏發電板在陽光下折射出光芒;走進智能化菇棚,清新的菌香撲面而來,一朵朵雙孢菇長勢旺盛,工人們穿梭其間,熟練地進行采摘、分揀、裝籃。
共富工坊里的雙孢菇。傅飛揚 攝“雙孢菇和草菇的生產原料主要是稻草、秸稈、牛糞和玉米芯等農業廢棄物,能充分利用周邊現有資源,整個生產周期從發酵到出菇大約需要50天,加上可24小時實現控溫、控濕的智慧菇棚,全年都能產出菌菇?!痹摴哺还し幌嚓P負責人徐清泉受訪時說。
眼下,這一“板上發電、板下種菇”的模式不僅解決了土地閑置問題,還為村民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錦溪鎮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基地已提供就業崗位30余個,為低收入農戶創造了致富機會,預計可輻射帶動周邊50戶菌農增收150萬元以上。
近年來,龍泉系統實施村集體經濟和低收入農戶“雙增”行動,建立“五覆蓋五提升五不少”全域結對幫扶擴增收機制;新建共富工坊19家,新增就業崗位1463個,帶動人均年增收3.1萬元,不斷推進民生保障精準化。
今年9月,龍泉市培智學校改建工程順利完成,目前已投入使用。作為龍泉市“教育助學”民生實事的重要內容,其建成后將解決原校僅4個班級、48個學位的問題,升級為15個教學班,可容納180名學生,覆蓋學前至高中15年一貫制教育,實現從基礎教育到職業教育的全鏈條服務。
“每一個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龍泉市培智學校校長周火林介紹,為給更多特殊兒童成長提供全方位、專業化的學習康復平臺,學校科學規劃了教學區、勞動實訓區、陶藝體驗區等,并特別開辟了專業化康復區——其中不僅包含感統教室、感官教室、運動康復訓練室等功能空間,更前瞻性地引入了腦機接口訓練儀、康復機器人等先進設備。
此外,龍泉市教育局黨委委員、副局長葉志鵬表示,龍泉還深化托育教育一體化改革,構建完善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相協調、幼兒托育和學前教育相銜接、政府兜底和社會參與相協同的保障體系,民眾的美好生活新圖景正徐徐展開。
社會治理現代化
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領域。近年來,龍泉高效運行基層智治“1411”體系,完善社會治理中心與城市運營中心“一體兩翼”運行架構;鞏固完善“周三下村”與“周五開門接訪日”雙軌運行等工作機制,不斷提升社會治理水平。
家住龍泉竹垟畬族鄉金田村的畬族大爺雷惠民(化名)至今仍記得那場僵持了半年的山林界址糾紛,雙方各執一詞,但普通話不標準、方言又不相通,眼看要成“死結”?!叭Z”調解員的上門調解讓矛盾出現了轉機——他們流利切換畬語、龍泉土話和新安江方言,耐心傾聽訴求、傳遞信息,最終提出“按古樹年輪劃界”方案,被雙方欣然接受。
眼下,隨著“周三下村日”“周五開門接訪日”等機制在龍泉“生根發芽”,當地各級干部用心用情用力辦好每一件民生實事,民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龍泉市城北鄉干部依托“周三下村日”收集民生需求。龍泉市委組織部供圖前不久,龍泉市安仁鎮項邊村在“周三下村日”矛盾排摸中,發現村民項天(化名)和麗水某公司簽訂的場地租賃合同存在一定的不對等性,且相關租金未及時支付。村民因自身法律知識程度不高,一直無法解決此事。
了解情況后,安仁鎮主要領導在“周五開門接訪日”約訪村民了解情況,在安仁鎮人民政府出面協調下,最終項天和該公司簽訂補充協議,成功保障了自身合法權益。
此外,龍泉全力推進營商環境、社會治理、政府(國企)投資項目三大領域遺留問題攻堅,累計解決民眾反映強烈的歷史遺留問題940余件,梳理解決政府(國企)工程類歷史遺留問題64個,涉及金額12.09億元。
當地還集中攻堅處置了3834植249.2畝城區留用地、屏南25萬余畝山林確權落界矛盾糾紛等一批時間跨度在5年以上、最長達21年的歷史遺留問題,成功甩掉“歷史包袱”,實現“輕裝上陣”。
2025年是龍泉撤縣設市35周年?;厥走^去,當地始終堅持初心惠民生,老百姓生活水平節節攀高。放眼未來,龍泉將加快跨越式高質量發展推動共同富裕,奮力實現“六個品質城市”建設再取新突破,書寫品質共富的龍泉答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