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京10月23日電 (唐娟 孫權)10月22日,第二批“活力中國調研行”江蘇主題采訪團走進泰州,走訪了獲聯合國旅游組織認證的“最佳旅游鄉村”興化市千垛鎮東羅村,并深入姜堰區溱潼鎮湖南村、河橫村及三水街道小楊社區,探尋這些水鄉村落如何以生態為底色、產業為支撐、文化為內涵,走出一條共同富裕的實踐路徑。
地處江蘇中部的泰州,是典型的水鄉。水,不僅是泰州的生態資源,也串聯起城鄉發展的脈絡。近年來,當地一批鄉村在農文旅融合中不斷探索,繪就出一幅鄉村振興、村民共富的生動畫卷。
東羅村的臨水民居。孫權 攝位于里下河腹地的東羅村,坐擁垛田農業文化遺產,東鄰千垛菜花景區,西接李中水上森林,良好的生態條件為村莊發展奠定了基礎。
2017年,萬科集團作為社會資本參與東羅村村莊建設,這種“政府+社會資本+村集體”的合作模式,將城市規劃理念與鄉村原有風貌相融合,以“針灸式”改造方式,既留住了鄉村記憶,又讓傳統鄉村煥發活力。
萬科集團田園鄉村業務負責人徐婧介紹,原本廢棄的東羅大禮堂,改造后成為展覽、演出的場所;“東羅秋實”展覽館里,老照片和農具講述著水鄉故事;由老宅改造的幾木咖啡館,成為年輕人返鄉創業的平臺和農產品直播的窗口;村民食堂主打本地特色菜,既服務游客,也承接民俗活動;耘朵民宿填補了周邊中高端住宿的空白,旅游旺季常常一房難求,吸引了不少上海、南京的游客前來體驗。
“我以前在上海工作,有過做奶茶的經驗。有次假期回家,看到家鄉發展得這么好,就決定回來,也能多陪陪家人。”在東羅村經營咖啡館的高慶英說,忙的時候,自己一天要做上百杯咖啡。
像高慶英一樣,不少村民開起了農家樂、民宿,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2024年,東羅村集體經濟可支配收入達到285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4066元,分別比上一年增長5%和8.1%,實現了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雙贏。
湖南村大力發展的搖櫓船旅游項目。孫權 攝在姜堰區,不同村莊也根據自身條件,探索出各具特色的發展路徑。比如,湖南村依托溱湖國家濕地公園,大力發展搖櫓船旅游項目,從2003年的4條船發展到現在的70多條,35名船娘經過專業培訓,為游客提供服務。2024年,僅此一項收入就達175萬元。
“這些船娘都是本村村民,年齡多在55歲到65歲之間。以前她們在家務農,收入不穩定,現在和景區合作,每人每月能有2000多元的固定收入。”湖南村相關負責人說。
小楊社區緊鄰溱湖旅游度假區,交通便利,是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國家森林鄉村,還被評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近年來,該社區圍繞特色產業做文章,通過土地流轉發展了18個家庭農場,打造“小楊人家”“菇菇部落”等業態,帶動近300名村民就業;建成米廠、糧食倉儲等項目,創新“兩社”聯動機制,盤活集體資產,形成多元融合的振興格局,讓村民共享發展成果。
小楊社區黨委書記王政介紹,目前社區周邊已有120多戶居民從事菌菇種植。“菇菇部落”把傳統種植和現代科技結合,打造了集研學體驗、科普教育和產品銷售為一體的農旅融合模式,每年接待研學學生近3萬人次。
周邊的稻田,是河橫村“椿野咖啡”的最佳拍檔。孫權 攝河橫村的“椿野咖啡”成為鄉村新業態的一個亮點。返鄉青年葉瑩瑩利用本地竹木材料,打造出田園風格的咖啡空間,并雇傭村民參與運營,“咖啡+田園”的模式吸引了不少城市游客。
為提升游客體驗、延長停留時間,“椿野咖啡”還計劃增加草坪露營項目、打造彩色油菜花田,讓游客更貼近自然。此舉不僅能豐富游玩內容,也能帶動當地農產品銷售,真正實現“一個小店激活一片鄉村”的振興效果。
東羅村的創新實踐、湖南村的擁抱文旅產業、小楊社區的“文旅+研學”融合、河橫村的新業態探索……在發展道路中,泰州的這些水鄉村落各展所長,不斷探索農文旅融合的新模式、新路徑,進一步完善產業,提升服務,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穩步向前,讓共同富裕之路越走越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