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24日電 在生活的縫隙里,把困頓釀成詩意,讓平凡長出光芒。歷時9年,導演潘志琪采用陪伴式的拍攝手法,記錄下一位重慶嬢嬢平凡卻燦爛的生活日常。
電影海報9年后,影片在接連斬獲上海國際電影節、莫斯科電影節最佳紀錄電影等多項殊榮后,終于得以與全國觀眾正式見面。
10月22日,紀錄電影《胡阿姨的花園》在北京舉行首映禮。影片藝術總監、浙江傳媒學院副校長姚爭,影片總策劃、1905電影網董事長李瑋,導演潘志琪,制片人陳玲珍,聯合制片人、電影頻道杭州基地總經理黃鈞妍等亮相映后見面會,與觀眾深入交流,分享創作幕后。
一位普通的重慶嬢嬢,在十八梯經營一家廉價旅館,日日穿行于喧鬧的解放碑商圈,撿拾廢棄的“城市碎片”,一枝一葉地搭建起屬于自己的詩意“花園”。
紀錄片《胡阿姨的花園》里,沒有轟轟烈烈的故事,只有一位淳樸善良的阿姨用一雙發現美的手、一顆悲憫溫暖的心,讓困頓的生活在裂縫里開出花來,也把溫暖的光照進了每位觀眾的心靈花園。
歷時9年拍攝完成,談到創作初衷,導演潘志琪坦言,與胡阿姨的相遇是“緣分”使然:“2010年我初到重慶十八梯,感受到這里與周邊現代商業區的強烈反差,又得知這片區域即將進行舊城改造,便展開了調研,直到2012年才遇見胡阿姨,未曾想這一拍就是9年。”
《胡阿姨的花園》首映禮主創合影《胡阿姨的花園》此前已在多個國內外電影節展斬獲殊榮并廣受好評,不僅榮獲第26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最佳紀錄片、第47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圣喬治獎最佳紀錄片,2025弗拉哈迪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國際競賽單元銀獎,還成功入選釜山國際電影節、法國讓魯什國際電影節等多個重量級影展。
首映現場,業界嘉賓、專家學者們也高度肯定了影片的藝術表達與現實意義。北京電影學院教授侯光明認為《胡阿姨的花園》恪守紀錄片真實與客觀的準則,未對人物與情節進行刻意戲劇化處理,而是通過長達9年的陪伴式拍攝,捕捉到日常生活中的詩意。影片更透過小人物折射大時代,以胡阿姨的精神世界映照出老齡化、城鎮化等社會現實議題,引發廣泛關注和思考。
曾憑借《比如父子》榮獲上影節金爵獎藝術貢獻獎的導演仇晟感慨,胡阿姨讓他想起了已故的母親,兩人都曾擔任出納,也都喜歡收集各種物件,“這部紀錄片是一則當代童話,而胡阿姨如同一位拼貼藝術家,在收集和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被常人忽略的關聯,創造出了獨屬自己的藝術。”
據悉,《胡阿姨的花園》將于10月23日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