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廣州11月13日電 題:揭秘“全運藍”背后的廣東環保力量
中新網記者 王堅
十五運會正在粵港澳三地舉行,藍天白云下,運動健兒在賽場上奮力拼搏。不少前來觀賽的觀眾表示,不僅賽事精彩,令他們記憶深刻的還有廣東的碧空如洗。
十五運會開幕式舉辦場館廣東奧體中心。王堅 攝在十五運會開幕式當日,廣東全省空氣質量優良,AQI達標率為100%,PM2.5濃度日均值為19微克/立方米。這背后離不開廣東多舉措對大氣環境的治理與保護。
12日9時34分,在十五運會開幕式場館廣東奧體中心附近的天河奧體空氣自動監測站,顯示PM2.5為11.2微克/立方米,繼續保持低位。
廣州市生態環境局天河環境監測站站長區穎臻介紹,這座2009年建成的監測站曾服務過亞運會,如今繼續“披掛上陣”。它距離奧體中心直線距離約500米,監測的數據能有效代表場館及周邊的空氣質量。
為保障此次十五運會期間的空氣質量,該監測站又新增了兩臺設備,分別針對PM2.5和臭氧。同時配備超光譜水平掃描、在線單顆粒質譜監測、高空瞭望AI識別等多種新技術,為空氣治理提供硬核支撐。
此外,生態環境部門研發“移動源污染物實時監控系統”,通過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技術,實現重型柴油車、非道路移動機械的在線監控,實時掌握尾氣排放等,并通過“天地車人”App實時推送地市生態環境部門依法處理。
記者看到,在該系統屏幕上,以十五運會開幕式場館奧體中心為中心,劃分出核心區、重點區、一般區三個圈層,實時監控貨車等移動源的污染物排放。
在“移動源污染物實時監控系統”的背后,是廣東保障全運會空氣質量的“智慧大腦”——“美麗全運”信息化指揮調度平臺。廣東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每日通過系統平臺,向省、市、縣生態環境部門相關人員發送空氣質量預報會商日報,并及時提示地市做好污染天氣管控,涉及每個區縣、鎮街具體企業、施工工地的污染源管控清單也一目了然。
同時,通過在線監測數據分析、走航數據直聯、衛星遙感數據輔助等信息化手段,評估減排措施落實成效。最終,通過系統平臺及時將每日現場檢查發現問題推送給地市、區縣具體管理人員,整改后通過系統逐一銷號,實現對污染減排措施的閉環管理。
空氣治理是復雜的系統工程,更強調統籌組織。廣東省生態環境廳成立美麗全運環境質量保障領導小組,下設環境空氣質量保障專班,每月指揮調度各地市空氣質量保障進展,督促落實重點區域污染源精細化管控。
同時,廣東各地市建立起“5+1”差異化管控源清單,涵蓋1.67萬個大氣污染源,再針對性實施精準有效減排。以清單為基礎,廣東堅持聯防聯控治理思路。“空氣污染物是流動的,具備傳輸特征。比如江門臭氧濃度上升,除了本地治理外,上風向的佛山也一起協同治理。”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張永波指出,“區域視野城市行動”是廣東大氣治理的秘訣。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聯防聯控也貫穿部門間乃至省際。廣東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每日2次組織與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香港環境保護署、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上海、福建、江西、廣西、湖南等省(區、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站)、省生態氣象中心以及廣東省21個駐市站等單位開展空氣質量聯合預報會商,形成未來7天空氣質量精細化預報,指導有關地市做好污染防控工作。
“以這次全運會為契機做出的探索,都將在賽后成為環境治理的常態化舉措,不斷服務美麗廣東建設。”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大氣處副處長許技科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