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保定11月16日電 (趙丹媚 呂子豪)“長城所體現的平衡智慧,為當今世界處理文明關系提供了重要啟示。”《中國長城志》總主編、國家文化公園專家咨詢委員會長城組專家董耀會在近日于河北淶源舉辦的第三屆“長城之約”全球推廣活動暨世界文化遺產對話中如是說。
11月15日,第三屆“長城之約”全球推廣活動暨世界文化遺產對話在河北省保定市淶源縣啟幕。 中新網記者 翟羽佳 攝長城,這座橫跨中國十五個省區市的古代軍事防御工程,如今正以文明對話使者的姿態,吸引著世界目光。活動期間,海內外專家學者圍繞長城等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展開深入交流,探討其跨時代價值與意義。
“正如高速公路通過出入口構建秩序,長城的關隘正是溝通內外的‘出入口’。”董耀會說,長城的封閉性和聯系性體現了同一事物的兩面,封閉是實現安全的手段而非目的,其真正價值在于構建秩序、促進交流。作為連接農耕地區與游牧地區的中間地帶,長城在平衡不同利益群體的基礎上構建起和平共處的秩序,也成為中華民族融合的重要紐帶。
多年來,長城話題持續引發海內外廣泛關注,在董耀會看來,這源于長城文化中蘊含的永恒主題——守望和平。長城在歷史上所構建的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交流秩序,為當今世界處理不同文明關系提供了重要啟示。其“和平性”與“包容性”的核心理念,使之成為溝通古今中外的文化橋梁,持續為人類文明交流互鑒提供深刻啟迪。
11月15日,在第三屆“長城之約”全球推廣活動暨世界文化遺產對話中,董耀會(左一)主持圓桌對話環節。 中新網記者 翟羽佳 攝今年是中國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40周年,長城是中國首批世界文化遺產。河北省文物與古建筑保護研究院正高級工程師郭建永指出,長城是世界上規模、體量最大的線性文化遺產,其修筑歷史跨越兩千余年,且很早就為西方所知。
“目前學界認為,西方對長城的早期記載可追溯至公元4世紀左右。100多年前,美國人威廉·埃德加·蓋洛(William Edgar Geil)就已對中國長城進行了系統性考察,并出版專著向西方世界介紹這一偉大奇跡。”郭建永表示,歷代海內外學者的持續研究,使“長城學”逐漸發展成為一門國際性學科。
從早期的搶險加固到如今的預防性保護,從人工巡查為主的長城保護員制度到高分辨率衛星遙感技術的保護性監測……郭建永表示,面對這一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對長城的保護舉措值得世界借鑒。“此外,中國長城與英國哈德良長城在保護管理方面不斷開展交流合作,這正是文化遺產領域跨國對話的生動實踐。”
“作為來自埃及的學者,我在中國長城身上看到了與埃及金字塔很多相似之處。”中國外文局文化傳播中心外籍專家劉正曦(Mohamed Jihad)說,這些古老的建筑都在訴說著人類對文明傳承的共同追求,而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碰撞總能展現出獨特的魅力。他建議,可通過新媒體、互動挑戰賽等方式吸引全球年輕人持續關注中國長城,深入理解長城的歷史文化內涵,讓這座古老建筑成為連接不同文明的現代紐帶。
從關隘互市到文明交融,從軍事防御到文化象征,長城在歷史長河中的角色不斷演變,卻始終傳遞著中華民族對和平的堅守與對交流的渴望。郭建永說:“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隔閡,正是長城留給世界的重要啟示,也是我們從文化對話走向文明共識的體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