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11月22日電 (張斌)“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宋代詩人曾幾在其代表作《三衢道中》一詩中,描繪了古時浙西山區、如今浙江省衢州市常山縣的獨特風光。包括他在內,千百年來,蘇軾、陸游、辛棄疾等名家在常山留下了大量詩篇,形成了一條“宋詩之河”。
古詩傳誦至今,詩人筆下的土地呈現何種新面貌?
常山縣“宋詩之河”景觀。常山官方 供圖“今年7月,常山縣上榜浙江省十大‘寶藏小城’。既然是‘寶藏小城’,那肯定會有很多珍寶。”
21日晚,常山縣委書記王永明在杭州走上浙江大學“中國縣域治理大講堂”的講臺,圍繞《高質量推進縣域治理 高品質經營寶藏小城》進行演講,展現常山“珍寶好物”,分享縣域治理的實踐與思考。
歷史上,常山縣作為浙西門戶,是抗日戰爭時期浙江大學西遷的其中一站。據《竺可楨日記》記載,1937年,浙大竺可楨老校長曾帶領師生抵達常山,在日記中說“我在李科長處看到一個形狀怪異的橘子”。
這個“橘子”,就是常山胡柚。而這段跨越戰火的深厚情誼也穿越歷史,始終熠熠生輝,常山由此和浙大結下了不解之緣。
如今,常山胡柚不僅是當地的特色產業,更是富民產業。目前,以胡柚為核心的“雙柚”全產業鏈總產值達61億元,今年將突破70億元,正在向百億產業進軍,全產業鏈帶動10萬農民增收超15億元。
這些數字,源自常山縣“十五任縣委書記一任接著一任干”,推動胡柚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歷程。比如,當地以抓工業的理念抓胡柚,從鮮果銷售賽道切換到加工賽道,深挖胡柚“藥食同源”功能特性,開發精深加工產品130余款。
以胡柚的諧音為啟發,當地還提出發展的核心理念——“一切為了U”,這個“U”既代表常山的胡柚、香柚、油茶,還代表豐富多彩、引人入勝的旅游資源,也是“YOU(你)”,意為“一切為了人民”……
21日晚,活動現場展示的常山胡柚及相關飲品。張斌 攝“郡縣治、天下安”,縣域治理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一環。近年來,區域發展和競爭日趨加速,如何在全國兩千多個縣中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高質量發展路子,是許多地方黨委、政府思考的命題。
“特色就是競爭力,揚長避短方為智慧。”王永明認為,縣域治理就像經營一個公司,不管區域大小、不論實力強弱,都是需要經營理念去治理。
何以經營好“寶藏小城”?產業破局、改革破題、文化破圈、服務破難是常山的具體路徑。
其中,有全縣大抓“工業強縣、產業興縣”,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故事;有在浙江全省率先實體化運作“兩山合作社”,將豐富的生態資源轉化為發展動能的故事;有另辟蹊徑,以“鮮辣美食”文化帶動縣域共富,打造文旅金名片的故事;有推出“宋詩12少”形象代言人,讓外地游客到了常山有詩可學、有點可游、有食可享,以文化軟實力賦能縣域經濟發展硬實力的故事……
“老百姓的‘表情包’,就是我們工作的‘風向標’。”王永明說。
比如,近年來,當地把城鄉農貿市場提質改造作為增進民生福祉、做優服務保障的重要抓手,讓老百姓的“菜籃子”拎得更加舒心放心。又比如,當地全力構建“優學常山”,近年來累計有600多位縣外就讀學生“生源回流”,實現縣域教育“逆襲”。
目前,常山縣正大力實施“常·爭”計劃、一體推進“9+2”重點工作。“‘常’是一種積極有為的狀態,‘爭’是一種姿態,一種拼搏奮進的姿態,爭的是‘小縣立大志,小城創大業’。”王永明說。
“這場演講為我們觀察中國式現代化的縣域實踐打開了一扇窗,也為青年學子理解鄉土中國注入了一份情懷。”作為“中國縣域治理大講堂”主辦方之一,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黨委書記、社長柴燕菲表示,從浙大竺可楨老校長筆下的胡柚,到今天“兩柚一茶”百億產業鏈;從“宋詩之河”千年文脈,到“鮮辣美食”帶富一方——常山展示了將地方特色轉化為發展優勢,久久為功推進共同富裕的生動實踐。
常山縣美麗鄉村(資料圖)。常山官方 供圖自2019年“中國縣域治理大講堂”開講以來,已有30多位縣域主政者登臺分享縣域治理經驗。“縣域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石,其現代化水平直接關系共同富裕成色與基層社會活力。希望中國縣域治理大講堂能夠進一步為講好中國治理故事、交流基層創新經驗提供平臺、凝聚力量。”柴燕菲說。
在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浙江大學社會治理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曹正漢看來,常山縣走出了一條以現代農業為代表的縣域現代產業發展路子,這一過程中,黨委、政府,民眾,黨員干部,各類經營主體等行動主體深入參與其中,他們共同探索、密切合作,找到了解決縣域發展問題的一系列辦法,“從地方看中國,總結地方視角的縣域治理經驗,常山的諸多案例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
據悉,“中國縣域治理大講堂”由浙江省委宣傳部指導,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浙江大學社會治理研究院主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