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見習記者 張萍 余婷)隨著網絡的發展,網上求醫,網上購藥,也漸漸時興起來。然而,這種新的求醫方式是不是可靠?有沒有用?為此,記者近日專門進行了采訪。
有病網上看,險誤患者病
近日,丹鳳縣紅楓小區的黃女士晚飯后帶著三歲的兒子去丹江河邊散步,回來后兒子夜間便出現輕微發燒癥狀,以為是傷風感冒,給兒子服下一包小兒感冒藥后便不以為意,誰知第二天孩子不僅食欲不振,還總是嘔吐。黃女士聽說網上求醫問診很方便,而且坐診的還都是專家醫生,便上網咨詢。在線醫生答復,"可以先服用消食片、嗎叮啉混懸液止吐,暫時不需要用退熱藥,若再有發燒癥狀給予物理降溫就可以。"黃女士如釋重負,趕緊照著方子做。結果,孩子病情非但沒有減輕還日漸加重,并出現昏迷、抽搐癥狀。黃女士一下慌了,連夜將孩子送往醫院。檢查的結果是孩子患了神經系統感染,通過一番搶救孩子終于轉危為安。
丹鳳縣中醫院兒科主任王春蕾說:"神經系統感染發病的初期癥狀,極易和消化道疾病,甚至是感冒癥狀相似,如果不細致觀察加以甄別,很容易耽誤治療。"
黃女士的遭遇并非網絡問診的孤例。"我今年大四,因學習和工作的壓力,導致經常失眠,請問有什么藥物可以治療失眠癥狀?",這是商洛學院的張俊含在"39健康問答"上提出的咨詢。網上的答案是:這是因焦慮引發的神經衰弱癥狀。服用安神補腦液,每日2次每次1支,谷維素每次2片每日3次,每晚睡前加服2片安定片。對于這樣的答復,專業醫師評價說,治療原則沒有錯,但因個體差異,如果每個病人都這樣治療,很可能讓一部分患者病情未減輕反而加重?;颊甙Y狀雖一樣,但發病原因、心理差異和生活環境卻千差萬別,因此治療方案就要因人而異,切不可一概而論,所謂一脈一藥、一人一方。
網診雖方便,隔空引擔憂
據了解,大醫院里就醫難已成為人們普遍的共識,而足不出戶的網絡咨詢又日益發達,二者結合便催生了網絡問診的盛行,而且像這種不用掛號、不用排隊、不用花錢就能得到"名醫"、"專家"診斷的網絡問診,更容易受到年輕人的青睞。像黃女士、張同學這樣嘗試在網上咨詢病情的年輕人不在少數。年輕人大多熟知網絡,去醫院排隊看病又怕麻煩,特別對于一些隱私類的疾病,更不愿去醫院當著醫生的面講述病癥,通過網絡問診,既節省了時間,也便于隱藏自己的身份。
然而,網絡問診熱的另一面,卻是對這種非面對面的隔空問診,醫生能否準確進行診斷的擔憂。丹鳳縣中醫院內科副主任醫師王琪指出,網上看病醫生專業水平不一,又缺少望聞問切和全面檢查,所以單憑網絡診斷往往不能做出正確診斷。如果只根據網絡咨詢情況就簡單下結論,很容易發生誤診,甚至釀出大禍。他以肚子痛舉例解釋道,腸胃的惡性腫瘤、胃潰瘍、消化系統紊亂等均有可能導致肚子痛,如果僅通過網上的一些信息進行處理,很可能會錯過最佳的就診時間。記者注意到,事實上不少醫生在回答完網友的提問后,都會加上一句,"建議到醫院進行檢查",顯得十分謹慎。
網絡問診之所以讓人心里不踏實,除了隔空診斷的準確性不高外,還有一點就是存在太多的網絡陷阱。眾多健康網站打著"專家"的旗號,一步步地釣患者上鉤。"沒病說成有病、小病說成大病,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誘導患者到自己所在的醫院看病或者買藥,成了變相的醫托、藥托。"商洛市中心醫院的陳主任透露,"哪有那么多專家?醫院掛號看病都忙不過來了,怎么可能在網站上坐診。一所醫院要上真正的網絡問診平臺,不僅需要功能健全的網絡軟件支撐,更需要龐大的專家團隊。一名醫生只有具備相應的執業資質,才有開處方的權力,而大多數打著所謂'專家'牌子的網站其實并沒有專家,經常是幾個小姑娘在已經準備好的數據庫里根據相應的癥狀描述和問題,搜索答案。'專家咨詢'是大多數醫療咨詢網站的幌子,說白了,就是個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