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尚不力,問診須謹慎
龐大網絡問診量的背后,是網絡問診監管不到位、問診水平良莠不齊、存在網絡陷阱等一系列問題。由于網絡問診跨越了兩個行業:網絡和醫療,使得對其的監管并不完全成為醫療衛生系統的職責,醫療衛生系統即便要管,也是鞭長莫及。
衛生部門相關人士表示,目前,網上醫生的醫療行為還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予以規范,患者可能無法找到給出治療意見的醫生,相關部門也無法調查取證。而網上醫生的資質也缺乏核實認定,一旦發生誤診出了問題,患者很難通過法律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針對這種現象,王琪主任建議,在相關法規尚未健全的情況下,利用網絡尋醫問藥,在獲得便利的同時,更應著手提高警惕,避開可能存在的陷阱。首先,要查明醫生資質和網站是否經過認證。上網做健康咨詢時,首先要核對相關人員是否具備醫師資質、有無執業證。這些信息都可上衛生部網站"執業醫師注冊查詢"欄目,輸入相關人名查詢以辨真偽。其次,如果遇到熱心薦藥薦醫者,應該多留個心眼。正規醫院的醫生接受網絡咨詢時,一般只提供治療原則、做些健康知識普及,不會隨便推薦具體的藥物,更不會動不動就答應給"優惠",說病人一定需到哪個場所做治療。再次,警惕夸大療效的宣傳。雖然現在的醫學越來越發達,但有很多疑難病仍無法解決,治療效果仍不理想。患者及親友在網上咨詢時,千萬不要迷信聲稱能治愈各種疑難雜癥、攻克世界難題的宣傳,以免落入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