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歲的曹明秀老人每天吃完飯,都有要把剩菜收起來,下頓再吃。(楊鑫 攝)

曾幾何時,我們都見過這樣的場景。希望大家都能記住這樣的日子。珍惜糧食,拒絕浪費。(楊鑫 攝)

餐桌上的浪費現象嚴重。(呂麗霞 攝)
本網訊 (記者 呂麗霞 實習生 張昊)2013年春節前,黨中央提出了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的口號,全國自上而下也掀起了"光盤行動",號召人們厲行節約,從日常生活做起,從一餐一飯做起,儉省節約,杜絕舌尖上的浪費。行動發起后,我市積極加入"光盤行動"之中,相關部門向機關干部、廣大群眾積極宣傳"光盤行動"對于傳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深遠意義,同時采取措施積極營造勤儉節約的就餐環境,督促顧客理性消費,一場轟轟烈烈的"光盤行動"在全市展開。
浪費現象觸目驚心
在外就餐幾乎是城市人生活的一部分,單位、朋友聚會、檢查工作、接待上級、商務用餐以及各種各樣的宴席,幾乎每天,城區里無論是高檔酒店還是中小餐館,都是高朋滿座,飯菜滿桌,就餐消費似乎也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一部分。然而,大餐飲業紅紅火火的背后,人們也不難發現,一種浪費越來越觸目驚心。
"我在這里當了兩年的服務員,以前幾乎天天都看到滿桌子剩菜,實在可惜!"市區一家高檔酒店的服務員介紹,她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包間的客人服務,現在的客人飯量越來越小,菜卻是越點越多、越點越高檔,一桌菜七八百元是很平常的,但往往是吃一少半倒一多半,有時雞、鴨、魚、肉整盤的剩,看著就讓人心疼。在這家酒店的后廚里,放著四個大垃圾桶,店里的大廚介紹,以前酒店這幾個大桶天天都是滿的,這些剩菜的垃圾量幾乎相當于他們購進原材料的1/5,也就是說,1/5的東西不是被吃掉了,而是被浪費了。城東一大型酒店的服務人員李大姐介紹,她們酒店經常承辦一些大型宴席,有些人一辦就是幾十桌,每桌十個人,熱菜涼菜加上主食、小吃一共近三十個,酒席結束后,肉、菜滿桌,有的幾乎最后幾道菜沒吃幾口就被剩下了。打掃的時候,整盤的雞、魚被倒掉,剩飯、剩菜裝滿了垃圾桶。她們這些服務員直呼"作孽"。
中檔餐館的消費現象依然嚴重。通江路一家餐館的老板介紹,做餐飲的都有一個行規,就是用客人的人頭數估算菜量,一般按每人1.5斤估算,而且要素菜和葷菜搭配合理。但近幾年客人菜越點越多,肉菜嚴重超過比例,所以幾乎桌桌都有剩菜。
據部分餐飲業服務員和老板透露,以前這種浪費現象最嚴重的體現在公款消費上。公款消費人出手比較闊氣,高價位菜多、煙酒消費檔次高,往往剩菜也是最多的。另一個就是包席,一般包席時主家都比較好面子,希望菜能豐盛些,到最后大部分飯菜就被浪費掉了。中小餐館浪費現象相對來說較少,整體上來說,用餐上的浪費是餐飲業上的一個突出問題。
營造綠色消費環境
2013年1月中下旬,全國各地掀起了"光盤行動"的熱潮。我市及時提出了"吃光盤中餐,今天不剩飯"、"拒絕浪費,珍惜糧食"等口號,向大家宣傳"光盤行動",引導大家儉省節約,樹立綠色就餐新風尚。
首先,全市自上而下,在各個機關單位,把"光盤行動"作為干部紀律作風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嚴格要求領導干部和工作人員不公款消費、不接受吃請,吃工作餐時不能浪費,并把此作為單位一項制度長期實施。同時,在全社會宣傳和倡導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的觀念,引導企業單位減少年會、年終聚餐活動,這些措施的實施從源頭上遏制了公款吃喝的現象。
政府相關部門召集餐飲負責人召開會議,要求制作明顯的提示標志,提醒消費者理性消費,并對剩菜剩飯進行打包。酒店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加入了"光盤"行動,給每個包間制作了提示牌,在大堂會、班前會、部門例會上通過學習勤儉節約的實例,宣講黨和國家領導人關于節儉方面的思想方針,對服務員做理性消費的培訓,勸導消費者勤儉節約,理性消費,后廚對菜量也做出調整。
同時,部分學校和民間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主動向學生、市民宣傳"光盤行動",更多的人以實際行動加入到"光盤行動"之中。在市區的幾所校園中,餐廳懸掛起了"拒絕浪費,從我做起"的橫幅,開展"光盤行動"主題活動。更多的市民在自己家中開展"光盤行動",做飯時以人定量,吃不完的飯菜放進冰箱下頓再吃,從細節做起,節約糧食、節約用水、節約用電等活動;媒體也對"光盤行動"積極進行報道,宣傳"光盤行動"中的新變化、新典型,為"光盤行動"推波助瀾。
一個個看似平凡的行為,一個個簡單的動作,一個個微小的力量,在"光盤行動"中匯聚起一種正能量,喚醒了市民的節儉意識,逐步形成了一種文明就餐、節約用餐的新風。
公款消費有效遏制
聲勢浩大的"光盤行動"到底能產生多大的影響,市民原來的用餐習慣是否發生了改變?帶著這個問題,春節后,記者走訪了市區的部分酒店和中小餐館。
幾家大型酒店的工作人員談到,從提倡"光盤行動"以來,市區內最大的變化就是公款消費幾乎消失。以前年前單位年會、聚會多,下級接待上級吃請多,年后各個單位會議用餐也多,他們幾乎接待不過來,但在2013年春節前后這種現象很少,他們的生意也蕭條了不少。尤其是年后,公款消費幾乎很少,商務接待點菜也簡單許多。
另外,我們也從剛剛結束的市上和商州區的兩會中看到了新風尚,會議上采用自助餐的方式,飯菜簡單可口,代表委員用餐方便。據了解,為了給大家起到帶頭作用,引領時代新風尚,會上還把積極實施"光盤行動"作為改變會風內容之一,提醒代表委員節儉用餐,不要浪費糧食。在兩會過程中,代表委員也積極遵循著這一原則,吃多少,拿多少,基本上做到不浪費。一負責兩會用餐的酒店服務人員談到,往年有時還會看到剩菜的盤子,但在今年,這種現象幾乎看不到了,大多數人都吃得很干凈!
2月20日,在商城附近的一家飯店,某企業部門負責人張先生陪五位客人到二樓餐廳吃工作餐,落座后張先生便開始點菜,他拿著菜單報出了4個涼菜,4個熱菜,這時,服務員微笑著提醒客人,"先生,您點的菜已經夠吃了!要不然等會兒不夠了再點。"聽完這話,張先生欣然接受了服務員的建議,放下菜單。春節過后,在市區用餐,經常能見到這樣的場面,服務員適時地給出提醒與建議,在這樣的用餐環境中,以前那種擺排場、比闊氣的風氣逐漸減弱。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從年后情況看,公務用餐客人明顯減少,即使是工作餐,客人點菜也明顯有了節制,浪費現象比以前大為減少。
包席消費浪費嚴重
開展"光盤行動"以來,公款用餐得到有效遏制,但從中小餐館反映的情況來看,私人消費浪費現象依然存在,宴席上浪費依然很嚴重。
2月22日中午,在黃沙橋附近一家餐館中,一樓的七八張桌子上全坐滿了人。一桌客人離席時,記者發現,六七個客人竟然點了十多個菜,兩三個盤子的菜只吃了一少半,大部分盤子都沒吃干凈,客人離席也未見將剩菜打包。在其他的食客中,七張桌子,四桌人基本上把所點的菜吃完,另有三桌基本上都有剩菜。2月27日晚上七點左右,晨光路一家餐館,杯箸交錯,甚是熱鬧。當一桌桌客人離席時,記者發現,部分桌上仍有剩菜,有的菜甚至沒動幾筷子就被冷落了,最后被服務員當垃圾處理掉了,很少有人將菜打包帶走。服務員告訴記者,現在雖然大家都知道"光盤行動",但真正能在用餐時做到光盤的人不多,部分消費者不顧服務員的提示一點一大堆,到最后就浪費掉了。
然而,最大的浪費還是在包席上。記者從市區的幾家大中型酒店了解到,春節后,他們生意現在80%的客人都屬于私人消費,以私人宴請為主,大部分都是包席,價位有388、458、598、688和888元等好幾檔,一般情況下,這些價位的包席都夠每桌10人食用,檔次不一樣。一酒店前臺談到,從年后情況看,大部分客人包席時都選擇了600元左右的中高檔價位,相對來說菜也多些。但從散席后情況來看,幾乎沒有一桌是能吃完的,整盤的雞、整條的魚剩在盤子里,只有極少一部分被客人帶走,大多數都被倒掉了。在其他幾家酒店,工作人員表示,包席浪費是目前餐飲浪費最為明顯也最為嚴重的。酒店工作人員談到,他們也曾勸一些包席的客人少點一些菜!大部分客人都怕菜不好客人笑話,最后點的菜反而剩下了。
部分餐飲老板談到,以前是公款消費浪費嚴重,經過春節前的治理,現在這方面很少了,現在私人消費浪費顯得格外突出,除了他們做好提醒服務外,還希望消費者提高自律意識,理性消費,不要過多點菜,浪費糧食。
農村用餐儉省節約
在我市廣大農村,大部分群眾基本上保持著儉省節約的優良傳統,餐桌上的浪費現象極少。
在丹鳳縣商鎮老陳家中,有一張農村極為普通的大理石桌子,這張桌子每頓飯前老陳的老伴都要仔仔細細地擦干凈。原來,多年來,老陳一家人都養成了一個習慣,從不浪費一粒糧食。每次吃飯,撒在桌子上的飯菜都會被他們家人夾起來吃掉。大年初三,外甥一家到老陳家拜年,吃飯時不小心撒在桌子上的菜也被老陳夾起來放入碗中,看到這情形,外甥也學著把孩子掉在桌上的菜夾起來吃了。吃完飯后,老伴把剩的飯菜歸了類放好,油盤子涮水和菜底子及孩子撒在地上的菜加點玉米糊一起喂狗。外甥深有體會地說,"舅,還是你們這習慣好,我們以后要教育孩子不要浪費糧食了。"老陳笑著說,"我們都是從窮日子過來的,早年餓得沒啥吃,現在啥都不缺了,但也舍不得糟蹋糧食。你們現在生活好了,也要學會節儉啊。"
正月初四是個好日子,洛南縣石坡鎮的老周給兒子結婚,預計好酒席數以后,老周和廚師開好菜單,原定的兩道肥肉在廚師的建議下取了一道,素菜也被取掉一個。廚師說,過年時油水重,人都吃的少,飯菜都要少些。散席后,剩下的菜極少,飯也剛剛好。桌上剩的菜,老周招呼著親友打包帶上,剩下的湯湯水水給自己留點好的,其余都送給鄰居喂豬了。老周說,農村人就沒有扔東西的習慣,自己吃不了的,喂豬、喂狗,都會物盡其用。
在農村,老年人經歷過饑餓的日子,又長期從事農業生產,知道糧食的來之不易,大多數人把糧食看得格外貴重。另一方面,由于經濟條件以及生活環境影響等多方面的原因,這一優良傳統在年輕人身上得到一定的傳承,餐桌上的浪費現象較少。商州區北寬坪鎮一位長年在外打工的年輕人談到,在城市里呆的時間長了,就不知道糧食的可惜了,回到家中看父母種糧食的辛苦,看到他們珍惜糧食的樣兒,覺得自己接受了一場精神洗禮,以后再不會也不敢浪費糧食了。
"光盤行動"任重道遠
"光盤行動"在我市開展也近一個月時間了,"理性消費、綠色用餐"的觀念也被大多數人所接受,部分群眾在用餐時厲行節約,合理點餐,以實際行動加入到"光盤"行列,做綠色消費達人,公款消費得以遏制,但從整體效果上來看,"光盤行動"依然任重而道遠。
首先,群眾請客吃飯講排場的觀念有待轉變。很多采訪對象都談到,點菜時不是不想點少,而是自己請客怕點少了客人不高興,自己沒面子;不是不想打包,而是怕別人瞧不起的眼光。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多做一些公益廣告,多搞一些宣傳,開展一些評選節儉典型等活動,大力弘揚節儉光榮、浪費可恥之風,讓更多的群眾把這種被動接受變為主動的行為,發自內心的以節儉為榮,從而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用餐風氣。
其次,"光盤"只是"光盤行動"的一部分,更應該把這種觀念滲透到群眾生活的細節中,比如節水、節電、節省紙張等等吃穿用度的各個方面。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出"光盤行動"的真正涵義,才能在全社會全方位地形成一種節儉之風,讓群眾從生活各個方面習慣節儉,遏制當前的鋪張浪費之風,為我們的經濟發展提供更好的基礎,為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節省資源。
一種新的社會風氣的倡導,過程往往是艱難的。"光盤行動"在商洛將會有怎樣的結果,在于我們相關部門的宣傳與引導,更在于我們廣大群眾的關注與參與,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努力。
時評:厲行節約 反對浪費
唐淑君
近年來,隨著物質條件的豐富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上形成了一股奢侈浪費之風。官場上,奢侈浪費之風、貪腐之風越刮越猛,用公款或他人的私款抽名煙、戴名表、開高檔車、穿高檔服裝、吃豪華宴;社會上,拜金主義盛行,笑貧不笑娼,爭面子,講排場,競奢華,好攀比,人情債無處不在,鋪張浪費隨處可見;商場上,“極品”、“奢華”、“尊貴”、“皇家”等字眼充斥于廣告推銷中;家庭中,父母對子女寵愛有加,有求必應,子女對父母索取無度,安然啃老……諸如此類的社會病無時無刻不在侵蝕著社會肌體,浪費著社會資源,損毀著我們的生存發展環境。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被一些領導干部淡忘了,享樂主義滋長起來了,講排場、比闊氣、揮霍浪費的現象大量出現,嚴重浪費了資源,污染了環境,更像一座無形的墻把黨和人民群眾隔開,損毀了黨員干部形象,破壞了黨群干群關系,給黨和國家事業造成嚴重負面影響。奢侈浪費之風腐蝕了黨員干部,敗壞了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人民群眾對此深惡痛絕。
狠剎浪費之風,首先要從整治公款浪費開始。因為打的是公務旗號,這種“不揣腰包”的公款浪費,相比于貪污受賄,可能不那么引人注目,但同樣是惡劣的行為。正如毛主席說,“貪污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就在一些人擺闊氣、講排場、比奢華的時候,不要忘了,我國還有一億多農村扶貧對象、幾千萬城市低保人口,而我市還是一個貧困地區,還有數十萬貧困人口,現實條件不允許我們奢侈浪費。“興家猶如針挑土,敗家好似浪淘沙”,對于人口多、底子薄的中國而言,我們絕不能容忍各種奢侈浪費。
奢侈浪費不符合我國民族文化傳統和現代生活方式。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為人,“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做事,“成由勤儉敗由奢”;施政,“秉公保民,清廉勤儉”。在現代社會中,堅持節儉,不僅是對文化的傳承,也是在堅持一種低碳、綠色的生活方式,一種健康的、積極的生活態度。一個浪費盛行的國度,不可能涵養真正的現代文明。遏制浪費之風,回歸樸素生活,值得每個人踐行。
古人云:“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一個艱苦奮斗的政黨,必然懂得成由儉敗由奢的道理。勤儉節約是我們彌足珍貴的傳統,是建設國家的根本方針,是任何時候都不可丟棄的傳家寶。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必須觸動于內心,見諸于行動,落實到實實在在的工作和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應從身邊小事抓起,從具體事做起,杜絕舌尖上的浪費、辦公室的浪費、公款上的浪費及個人生活中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