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肖 云 王江波

姚麗用傳統手工藝制作苕皮

劉玉蘭(右二)向來訪的人員講解產業發展等情況

高歲芳采摘草莓

曹月娥(右)查看仔豬生長情況
有這樣一個女性創業者群體,面對時代的發展和個人機遇的變幻,她們選擇急流勇進、逆風而行,勇敢擔起對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影響、帶動身邊人共同致富,展現出了女性能頂半邊天的別樣風采。
她們是五味子北藥南栽的帶頭人,是傳承手工粉條的女干部,是跨行種草莓的理發師,是堅持綠色養豬的現代豬倌……近日,本報記者走近了這樣的群體,聆聽她們創業創新路上的苦與樂、酸與甜。
興綠色產業 過紅火日子
“農民擔心的是——開始不知道種啥?中間不知道咋種?后期不知道銷到哪?”長年和農民打交道,劉玉蘭最了解農民的需求。
“我們就是一家為農民服務的公司。”劉玉蘭解釋稱,她是用自己的資源,引導農民去種植,然后和藥廠對接,完成選地—種植—采收的整個閉環。更形象地說,他們就像是農業專家和農民朋友之間的“翻譯”、藥廠和農民朋友之間的“中介”。
劉玉蘭創辦的陜西云嶺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農產品生產加工與銷售、畜牧業養殖與經營、水資源治理與利用、農林牧及中藥材種植項目投資與開發的綜合性現代高新技術企業。創業10年,公司從步履蹣跚走向成熟穩健,相繼獲得了多個榮譽。這一切,源于劉玉蘭的一顆初心:帶領鄉親興綠色產業,過紅火日子。
2012年,劉玉蘭和丈夫從待遇豐厚的銀行辭職,義無反顧地回到家鄉柞水,流轉了100多畝地,創建了云嶺五味子科普示范基地。劉玉蘭想以五味子為突破口,從東北選購北五味子優質種苗,進行北藥南栽的科研試驗和規范種植,從而在中高山地域進行大面積推廣,并與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合作,延長產業鏈,實現產學研深度融合。
北河村海拔1450米,是柞水縣最偏遠的高寒山區,時至初春,那里還是一片冰天雪地。這樣嚴酷的環境,卻是五味子的適種區域,是劉玉蘭創業夢的起點。
“農民一無資金,二無技術,但種地是他們的特長。”劉玉蘭請來專家教授,悉心指導栽培技術,用工全部找當地人。“只要不坑人、不騙人,農民就會無條件信任你。”劉玉蘭體諒村民的不易,回城時經常幫村民買藥、捎生活物資,村民也回報以最大的友善。“每年冬天基地不用雇人,都是村民自發幫忙看廠。”劉玉蘭說。
幾經耕耘,北河村五味子示范基地聲名鵲起,引起了本地政府的高度重視,外地客商也紛紛找到劉玉蘭,達成長久合作意向。五味子基地走出柞水,擴展至西安、寶雞、漢中、安康等地,劉玉蘭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統一供應種苗、技術指導、回收產品。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大專院校的強力支持下,云嶺公司獲得多項質量、技術認證,被中國農業科學院授予五味子北種南移試驗基地稱號。
“農業不好做,它靠天吃飯,投資大,見效慢,利潤薄,選育優質種苗得經7至12年的時間。今年是第10年,我對未來有信心。”劉玉蘭堅定地說。
老樹開新花 緣于金鑰匙
2014年以前,姚麗還是一個在外漂泊的打工人。而今,她返鄉創辦了粉條加工廠,還擔任了山陽縣法官鎮法官廟村村委會副主任,成為村民眼中的能人志士。
“這幾年政策越來越好,我就想把所學的知識帶回農村,在促進當地發展的同時,還能開創一片新天地。”
法官廟村以盛產九眼蓮出名。姚麗瞅準時機,毅然返鄉。她和丈夫先后去渭南、湖北的蓮菜種植基地考察后,承包了30多畝地,決定用新方法種植老作物。
蓮菜連年豐收,姚麗卻得了關節炎。“采挖蓮菜一般都在冬季,刺骨的冰水穿透筒靴浸入骨頭,風一吹就疼。”身體是本錢,姚麗思來想去,忍痛放棄了漸入佳境的蓮菜產業,轉而辦起了手工粉條加工廠。
“小時候,父母常把吃剩的紅薯做成粉條,那種味道一輩子都忘不了。”姚麗說,“手工粉條做起來麻煩,現在很難找到純正的手工粉條了,這門傳統手藝正在被遺忘。”
姚麗在村里尋了幾位老人——他們都是做手工粉條的老把式,也是開啟她二次創業的金鑰匙。姚麗辦起了粉條加工廠,成立了山陽縣秦嶺原鄉農副產品專業合作社,產品有手工粉皮、粉條、紅薯淀粉等。
“產品銷路很好,十里八鄉的人都知道,很多人慕名而來,基本在家門口就消化了。”5年間,從生產到管理再到銷售,姚麗可謂輕車熟路,而一路披荊斬棘的艱辛依然讓她頗多感慨。
“能成嗎?萬一賠了咋辦?”姚麗沒有被質疑聲左右,她覺得:“年輕人,就該有沖勁!如果賠了,就去外面打工還債!”
解決了資金難題,新的瓶頸隨之而來。“一開始沒有名氣,做出的粉條賣不出去。”姚麗拋掉大學生的斯文,和丈夫開著蹦蹦車走街串巷、挨家挨戶推銷。
如今,姚麗的粉條加工廠年產10萬噸,和多個超市、特產館達成了供貨意向。去年村上換屆選舉,她作為致富能人被推選為村委會副主任。這回,她不單想著怎么把生意做好,而是希望能為村上出謀劃策,帶動更多的鄉親共同致富。
圍著市場轉 ”莓“好時光來
眼下,在商州區板橋鎮上灣村方緣達草莓與甜瓜基地,熟透的草莓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采摘。
每年草莓上市時節,高歲芳都忙得不亦樂乎:“遇到一個好時代,鄉村振興讓我有了更大的平臺來實現自己的夢想,農村的創業環境和政策真的越來越好了。”
說起高歲芳的創業經歷,還要追溯到1997年。當時,高歲芳為了學習一技之長,初中畢業的她在板橋鎮一家理發店當起了學徒。1999年,她靠著當學徒攢的第一桶金,開始了第一次創業,在板橋鎮開了一家規模不大的理發店。在高歲芳看來,農村較為固定的人流量,只能勉強維持店鋪的運轉。2010年,高歲芳押上所有的積蓄,到商州城區開了一家美容院,善于鉆研的高歲芳,短短一兩年就把生意做得紅紅火火。
2020年春節期間,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美容院只能關門歇業。面對高額的租金,高歲芳一籌莫展。機緣巧合下,她和回家過年的哥哥在閑談中,得知西安市鄠邑區的草莓市場行情一直都很好,高歲芳萌生了在家鄉創業種植草莓的想法。
“黃沙嶺隧道建成通車,板橋鎮和商洛市區車程拉近到10分鐘。板橋鎮全域都屬于水源保護區,種植草莓不是正好!”高歲芳心想。說干就干,高歲芳在檢測了板橋鎮很多地方的土質后,將草莓基地選在上灣村。“這里不僅土壤厚實,陽光充足,緊鄰312國道,而且用水還很方便。”高歲芳說。
2020年,高歲芳成立了方緣達農業生態有限公司,通過土地流轉,試種了2畝草莓。畢竟是跨行創業,剛剛種下的草莓苗還未等開花,就有很多開始枯黃,這讓高歲芳急得無法入眠,整日在大棚里查找病因、請教專家。
“不管怎樣,那時都沒有退路了。”高歲芳回憶起當時的煎熬說。
為了不讓投入“打水漂”,高歲芳每天都堅持在大棚里記錄草莓的生長情況,摸索種植草莓的經驗,同時在和哥哥交流后,通過蜜蜂授粉、栽種大蒜殺菌、動物糞便施肥等無公害種植技術,對種植過程進行改良……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遍一遍地摸索,草莓苗大部分轉綠了。看著日益茂盛的草莓苗,高歲芳找回了信心,也明白科學種植的重要性。
嘗到甜頭后,高歲芳連年擴大種植規模,從最初的2畝擴大到20畝。草莓種植規模擴大了,前來大棚采摘草莓的顧客也越來越多,高歲芳隨之增加了人手。
“最忙的時候,一天大概有十七八名工人在這里務工。”高歲芳說,“返鄉創業不只是為了掙錢,更重要的是能夠帶領村民一起致富奔小康。很多人因為學歷、年齡等限制沒辦法出門打工,那我就應該承擔起社會責任。”
每當有人向高歲芳咨詢草莓種植的經驗時,她總是毫無保留地傳授管理經驗,講述創業心得,讓大家共同富裕、共同發展,并動員周邊村民一起種植草莓。如今在板橋像高歲芳這樣的草莓種植大戶有8家,全鎮草莓種植面積50多畝,讓120多人實現就業。
對于未來發展,高歲芳說:“我會繼續努力下去,把草莓種好,條件成熟后,還將嘗試直播帶貨,把板橋的農產品通過網絡銷售出去。引導更多的人回到家鄉,為家鄉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不經歷風雨 怎么見彩虹
提起曹月娥,丹鳳縣蔡川鎮蔡川村的人都佩服她膽大心細,經過10多年的堅持探索,一步一個腳印將養豬產業發展得越來越大,帶領周邊村民創業致富,成為農村婦女勤勞致富的典型。
曹月娥初中畢業后當過護士、開過出租。2005年,25歲的曹月娥嫁到了蔡川村。婚后,面對貧寒的家境和山大溝深的自然環境,她深知唯有創業才有出路。
當時,丹鳳縣被列為省上財政支持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生豬項目實施縣,為養殖戶提供一系列優惠政策。原本就在農村長大、有著深厚農家情懷的曹月娥,很快就萌生了“飼養綠色安全生豬”的念頭。在和丈夫商量后,曹月娥率先辦起了標準化生豬養殖場。
2011年7月,曹月娥在蔡川村正式開始了她的創業生涯。從護士到一名豬倌,曹月娥需要從最基礎的知識學起,她白天調研市場、尋找場地,晚上查閱資料、學習政策。
為了節省開支,養殖場修建之初的清理場地、采購材料、安裝設備等工作,曹月娥都親自上手,日復一日的超負荷工作,讓她累得直不起腰。功夫不負有心人。2012年2月,用了6個多月的時間,一座全新的生豬養殖場拔地而起,第一批80頭仔豬進圈,為曹月娥點亮了創業路上的第一盞明燈。
看著80頭仔豬一天天地長大,她的疲倦早已被喜悅沖淡。正在盤算著下一步發展時,因交叉感染,不到一個月時間,仔豬就死了30頭,這給了事業剛有起色的曹月娥當頭一棒??墒?,她并沒有灰心:“我不能放棄,我的創業夢想還未實現,放心豬肉還沒有端上老百姓的餐桌。”
曹月娥暗暗給自己打氣,通過細心管理、科學飼喂,剩余的50頭仔豬在年底順利出欄。
養豬是門“技術活”,曹月娥沒有接受過專門的畜牧獸醫學習,她就買了全套的養殖專業書籍,不斷學習鉆研,不斷在實踐中摸索,在經歷中總結。她專門到楊凌、農技站或者大學請專家進行技術指導,慢慢地她也成了養豬專家。養殖場的效益在她的努力下,慢慢好了起來。
2014年3月,曹月娥出資注冊成立了丹鳳縣源生態農牧業有限公司,同年7月又擴大規模,修建了占地16畝的萬頭養殖場。2019年2月,她覺察生豬市場行情不斷向好,立即外購仔豬600頭。
眼看就要大賺一筆,但天有不測風云,非洲豬瘟疫情襲來,導致600頭生豬全部被捕殺,損失90多萬元。突如其來的災難,使養殖場遭受了滅頂之災。在停養一年后,2020年,曹月娥又重整旗鼓,東拼西湊籌措資金,新購仔豬300頭。她深刻吸取上次的教訓,嚴防死守,終于復養成功。
經過10年發展,如今,曹月娥的養殖場占地23.5畝,存欄肥豬800頭。養殖場規模不斷擴大,養殖技術也越來越成熟。面對這種好勢頭,問題又接踵而至,現有的場地沒法擴張、養殖產生的廢棄物無法循環利用,這一系列問題又要給她的創業之路按下暫停鍵。曹月娥帶著這些問題尋專家、問領導、找朋友,經過多次咨詢籌劃,2016年5月,她在養豬場附近流轉核桃林地50畝,發展林下散養雞;2018年3月,她又流轉200畝土地建設五味子種植基地;2020年,她的公司在留仙坪村發展雜糧加工和香菇、木耳等農副產品銷售業務,建立了一個集生豬養殖、生態雞養殖、五味子種植、糞便循環利用、產品銷售為一體的生態循環產業鏈。
從起初的生豬養殖到目前的農業園區,這是曹月娥創業路上的一次成功飛躍。曹月娥依托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園區,雇傭勞務人員45人,在丹鳳縣蔡川鎮蔡川、庵底等8個村帶動農戶發展核桃、中藥材、苜蓿種植。她多年來累計為58戶貧困戶免費發放仔豬116頭、飼料8萬多公斤。
“今后,公司將向果酒制造、采摘觀光、農事體驗等二三產業發展,力爭形成一二三產協調、融合發展新格局,助推鄉村振興。”對于未來的規劃,曹月娥有說不完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