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萬達14日宣布,雙方將通過聯合拿地、合作開發的形式“強強聯手”,即由萬科開發項目中住宅部分,萬達開發項目中商業部分,以實現優勢互補。此外,雙方表示將共同探討基于現有項目進行合作開發的可能性。
“萬萬沒想到”中國房地產行業兩大千億級巨頭的合作就這樣來了,它顯得有些突然,但并不讓人感到意外。2014年,房地產行業的利潤增速幾乎跌到了2008年以來的最低水平,銷售不暢、市場低迷,行業步入拐點,資金壓力加劇,萬科甚至早就以“白銀時代”來定義房地產行業發展的新階段。無論是萬科頻繁考察互聯網企業,還是碧桂園攜手金融巨頭,亦或是恒大的多元化路線,均宣示房地產企業轉型迫在眉睫。分析人士指出,改變以往的重資金、輕管理思維,走向精細化管理和輕資產運營將是這場轉型大戲的主旋律。
萬科萬達優勢互補
5月14日,國內住宅龍頭萬科,與商業地產龍頭萬達集團共同宣布,基于長遠發展的考慮,本著“積極合作、攜手共贏”的原則,強強聯合,建立戰略合作關系。
記者獲悉,根據此次簽署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萬科與萬達將充分發揮各自在房地產領域的優勢,在一系列雙方有合作意向的房地產項目上開展深度合作。為此,雙方將各自成立由集團高層領銜的協調小組,以負責合作事宜的日常對接,以及項目合作信息的交流。
根據兩家公司披露的數據,2014年,萬科實現銷售金額2151.3億元,同比增長25.9%。同期,萬達集團旗下的萬達商業收入為1078.71億元,同比增長24.31%。由于兩家公司在營業收入方面均超過千億,這也被稱作是中國房地產行業“千億級合作”。此外,無論是萬科還是萬達,在各自的專業領域都擁有毋庸置疑的影響力。萬科是全國首個住宅銷售超過千億的企業,萬達集團則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商業地產企業,且兩家都擁有約27年的房地產開發歷史,是行業內為數不多的經歷了國內房地產完整發展歷程的企業。
據了解,此次簽署的戰略合作協議是一項長期計劃,未來雙方的合作主要會通過聯合拿地、合作開發的形式來進行,即由萬科開發項目中住宅部分,萬達開發項目中商業部分,以實現優勢互補;此外,雙方也表示將共同探討基于現有項目進行合作開發的可能性。
萬科方面表示,基于萬科與萬達在各自領域所擁有的強大專業優勢和品牌影響力,此次合作有望進一步強化雙方的項目獲取優勢,而住宅與商業優勢互補,將顯著提升項目整體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為雙方創造更大的商業價值。
興業證券研報對此分析稱,“兩萬”合作空間非常廣闊,包括而不限于共同拿地開發、輕資產運營、金融創新、社區消費O2O等。尤其在共同拿地合作開發方面,萬達在商業用地上的運營優勢與豐富的項目資源將給萬科住宅業務增添重要助力:一是有利于萬科在城市核心商圈高效獲取優質地塊,二是萬達的商業物業與配套設施將有效提升萬科住宅物業品質,增強其品牌影響力。雙方此次聯手將孕育眾多合作機會,產生較強的協同效應。
房企告別黃金時代
在萬科總裁郁亮和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看來,雙方的合作,是基于房地產行業進入“白銀時代”這一基本判斷做出的選擇。2014年郁亮即提出:“房地產已經進入白銀時代,輕松賺錢的時代已經結束。”王健林也曾明確表示:“房地產逐漸會回到平均利潤行業,這是我們對房地產長期趨勢做出的判斷。”
這種判斷并非空穴來風。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4月份,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2.64億平方米,同比下降4.85%;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3.63萬億,同比下降2.5%。
2014年,房地產市場陷入低谷。國家統計局統計顯示,2014年全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120649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6%,2013年則增長了17.3%。全國商品房銷售額76292億元,下降6.3%,2013年增長了26.3%。其中,住宅銷售額下降7.8%。
易居地產研究院指出,從近年來商品房銷售面積走勢看,多數年份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增幅均在10%以上,僅有2008年樓市表現慘淡。2013年商品房市場明顯回暖,銷售面積同比增幅快速回升。但2014年市場降溫,同比增速下跌。
銷售不暢、市場低迷,房地產行業增速下滑、資金壓力加劇已是不爭的事實。根據Wind統計,萬科2010年至2014年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長率分別為3.75%、41.54%、43.65%、31.33%和8.10%,其中去年的增長率為2011年來的低點;盈利方面,萬科2014年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僅增長4.15%,為2010年以來的最低點。
從行業整體來看,Wind統計顯示,A股上市房企2014年營業收入總體增長率為13.82%,為2012年以來的新低;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總體增長率為-0.80%,更是2009年以來的最低增速。此外,2014年A股上市房企總體速動比率僅為0.41,甚至是近20年以來的最低點,反映出上市房企的債務償還能力已處于較低水平。
分析人士指出,各項指標走低顯示房地產行業已經告別了“黃金時代”,傳統的管理思維和發展模式亟待改變。隨著行業發展進入新階段,兩家行業龍頭近年來都不約而同的啟動了轉型。萬科近年來頻繁走訪互聯網企業,并與百度合作挖掘大數據帶來的商業機會;同時,萬科在去年還發力推動“小股操盤”和輕資產運營,并且在發布2014年年報的同時,第一次闡述了自己轉型城市配套服務商和做“三好住宅”的戰略藍圖。萬達更是明確提出2015年將進行公司第四次轉型。在內部推動業務轉型的同時,以合作的方式實現外部資源的整合,通過專業優勢互補形成“1+1大于2”的協同效應,對行業而言這也代表了一種新的可能。
各顯神通謀求轉型
對業界而言,萬科與萬達的聯手來得稍顯突然,但并不意外。放眼整個房地產行業,房企謀求轉型的訴求正在不斷加強,大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架勢。
4月1日,碧桂園收獲來自中國平安的62億元注資,雙方將在社區金融方面展開合作。根據記者了解,“千億房企”碧桂園近年來一直試圖在社區服務運營方面有所動作,這也是出于公司在全國各地擁有龐大社區基數的考慮。
在挖掘社區運營服務市場方面,花樣年可謂快人一步。目前花樣年旗下的社區服務營運平臺彩生活已經在港股分拆上市。2014年的數據顯示,彩生活社區管理服務業務覆蓋范圍已延伸至中國109個城市及海外1個城市,合約管理建筑面積合共超過2億平方米。分析人士認為,對于轉型中的房地產企業來說,社區也許是最為寶貴的資產之一,這也必將是房企轉型爭奪最為激烈的“戰場”。
2014年以來,泛海控股重新規劃了產業發展方向,提出在繼續發揮房地產業務優勢的基礎上,融合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金融、戰略投資等業務板塊,以擺脫單純依賴房地產業務的發展模式,努力轉型為“金融+房地產+戰略投資”的綜合性業務上市公司。2014年3月,泛海控股從大股東手中接入民生證券73%控股股權,進軍證券行業;2014年5月,增資10億元入股民生信托,持股25%;2015年1月,收購民安保險51%控股股權,取得財險業務牌照;4月,又提出設立“民金所”等公司,布局互聯網金融,將民生期貨增資至10億元,布局期貨牌照。此外,為了更好的推動新業務板塊發展,5月13日公司大范圍調整了董事會成員,包括盧志強在內的10名新晉董事將替換之前8名董事會成員,組成了新的核心團隊。
另一家“千億房企”恒大地產可謂獨辟蹊徑推進轉型。近年來,恒大全力切入快速消費品市場,甚至還聯手韓國最大的美容機構進軍高端整容行業,公司在做大地產業務之后的多元化發展意圖非常清晰。
愛建證券研報指出,申萬房地產行業的144家A股上市公司,有轉型意向或行動的公司有86家,按照轉型的類型劃分,可分為在房地產行業內部轉型、保留房地產業務,向房地產相關行業延伸、保留房地產業務,向其它行業延伸以及收縮地產業務,謀求徹底轉型。房企轉型方向多為新能源、互聯網、健康醫療、文化傳媒、體育產業等市場熱點。從房地產公司紛紛謀求轉型的現狀可以看出房地產行業已經是“輝煌不再”,誰都能賺錢的時代已經終結。但具體哪個行業更有發展前景,哪個行業能夠整合企業原有資源,房地產企業還不能做出明確的判斷。
有分析人士指出,房地產發展黃金時期“融資-拿地-開發-銷售”的盈利模式已無法適應行業轉型的需要,無論轉型方向如何,改變以往重資金、輕管理的粗放式發展思維,走向精細化管理和輕資產運營將是大勢所趨。本報記者 徐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