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罰款的性質是民事公訴,是由政府作為原告代表受害者和公共利益提起的公益訴訟。在美國沒有單獨的公益訴訟,它是被包含在民事訴訟中的。
民事罰款兼具懲罰和救濟雙重目的,一般也多發生在有受害人領域,比如豐田在全球市場已經召回了超過800萬輛汽車,大約近百人因豐田故障而喪生。民事罰款也用于公共利益,有時成立基金,有時直接撥付到地方。2002年美國第二大長途電話公司世界通信與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和解,同意支付7.5億美元民事罰款,該罰款設立公平基金,用于賠償1999年4月后持有世界通信公司股票和債券的投資人。前面提到的輝瑞制藥公司的巨額罰款則分給49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的低收入人群醫療保險體系。
通常決定民事罰款數額需要考察的因素包括:對某種權益造成的潛在損害或者即將發生的損害、違法程度、故意或者過失的程度、違法記錄等。
民事罰款的計算方法一般可以按照違法天數,以每一違法事項來逐項計算民事罰款金額,與行政罰款相比,民事罰款金額的確定更為準確、可信。1990年美國還通過《聯邦民事罰款通貨膨脹調整法》,確立了根據通貨膨脹調整罰款數額的機制,使得民事罰款數額與同期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對被監管者處罰形成足夠的壓力,也更好地對被害者和公共利益予以補救。
民事罰款最終多以和解了斷
絕大多數民事罰款并沒有進入法院訴訟階段,而是以訴訟前和解而告終。
按照法律規定,被監管者有15至30天的申訴期,可以向監管機構申訴,由監管機構的行政法法官或者聽證官審理,也可以向法院起訴。如果到期不執行罰款,監管機構向法院提起訴訟,由法院裁決。
但是,絕大多數民事罰款,都在訴訟前和解,并未進入法院的審理程序。由于訴訟程序費時費力,而且往往伴隨規模很大的集團訴訟,被監管者將面臨監管機關、被害人群體和公益組織的聯合,為了盡早擺脫困局,爭取"寬大處理",也為了讓監管者減輕或者免除行政處罰,被監管者愿意和解,交納罰款。
2007年美國電力公司因未采取排污措施而被起訴,集團訴訟的原告是美國環境保護署、8個州政府和10多家環保組織,為了結束長達8年的環境污染聯邦訴訟,美國電力公司交納46億美元的民事罰款和1500萬美元的治污費。
監管機構和被監管者在民事罰款和解時,往往還會達成內容廣泛的協議,涉及誠信、改善經營管理、控制風險乃至放棄聽證和訴訟權利等內容。
可以預計,豐田公司也將通過和解解決問題,從其"備用金"中交納民事罰款,同時也作出一系列對安全問題召回的承諾。
有意思的是,根據美國法律,檢舉人可以分享一定比例的民事罰款,證券內幕交易民事罰款的10%,商業賄賂民事罰款的25%都可獎勵給檢舉人。去年輝瑞制藥公司案件中有6個檢舉人,根據虛假請求法可平分1.02億美元。這對揭露被監管者違法事件、幫助監管者調查真相都有很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