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廣東為首的華南地區是中國油畫的重鎮。這里既是西方油畫最早的傳入地,也是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油畫創作極為活躍的地區。當北方畫家和理論家沿用“油畫是一個外來畫種,傳入中國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的表述時,以廣東為首的華南地區,早已在四百年的歷史縱橫中產生了一批批在美術史中閃光的恒星:被認為中國油畫發端的游文輝(1610年),首個在美國辦畫展的關喬昌(1841年),中國首個油畫留學生李鐵夫(1885年),以及1949年后群星璀璨、風靡畫壇長盛不衰的廣東油畫家群體。華南地區的油畫何以形成如此渾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在四百年的輝煌之后,是否還會爆發創新?這是中國油畫跨越400年的重要命題。
借“吾土吾民”之機,系統地梳理華南地區的文化土壤和當代感受,從中找到華南油畫的發展道路與文化品格,深度肯定華南油畫的價值,正當其時。
那么,什么是華南的文化土壤?又是什么滋養了以廣東為首的油畫藝術?
1935年,林語堂在美國用英文出版了《吾國與吾民》一書,極其坦率地向西方人介紹中國的國民性。當介紹到各地中國人的特點時,語言簡潔而譬喻精妙。
在林語堂先生的筆下,廣東和湖南湖北人的國民性,是與傳統北人、南人完全不同的。北人慣于在封建等級下你爭我奪,江南人在鼎革之際變通有余而缺乏勇氣毅力,唯有廣東人的冒險進取、湖北人的精明強悍、湖南人的勇武耐勞——這些精神,有見識、有行動,構成了1930年代中國社會最有生氣、最有希望的國民精神。這精神,也被接下來波瀾壯闊的中國現代史所印證:正是廣東及兩湖地區的國民精英,擔當了促使中國社會巨變的主力。
華南地區受海洋文化影響巨大。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很早便接受了西方的觀念,并結合自己的感受,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文化藝術。在油畫這個西方文化的使者來到中國后,一味的拒斥和一味的迎合,都無法產生融合、同化之效。只有大格局、大氣度的文化土壤,才有可能將之化為自己的文化成果。
以廣東為首的華南地區有這樣的文化土壤而充滿了勃勃生機,我們期待中國油畫在這片土地上產生讓世人矚目的杰作。(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