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陜西省最美檔案人”李曉燕
李曉燕(左二)為同事指導檔案管理工作
10月21日,在首屆“陜西最美檔案人”表彰大會上,商南縣檔案館干部李曉燕被命名為“陜西省首屆最美檔案人”,受到了隆重表彰。
李曉燕是誰?在成長為“最美檔案人”的背后,她有著怎樣的付出?帶著崇敬與好奇,記者走進商南縣檔案館一探究竟。
2009年6月,李曉燕調入商南縣檔案館工作時,對檔案工作是個真正的“門外漢”。為了把工作做好,李曉燕向同事和前輩虛心求教,認真鉆研檔案業務,就連去外地參加培訓時也不忘向優秀的同行“取經”。經過幾年潛心學習,她的業務能力突飛猛進,連續2年給全縣的文秘干部作檔案業務培訓。
2018年,商南縣檔案館實施整體搬遷,她沖鋒陷陣,全身心投入搬遷工作中。無論是舊庫統計檔案庫存、新庫密集架規劃,還是檔案下架上架等環節,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檔案館搬遷后,她不顧勞累,又投入新館檔案目錄整理、案卷索引完善和檔案查閱利用等工作中。
最麻煩、最能考驗耐心的是查檔工作。李曉燕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熱情接待每一位前來查檔的人員,認真為他們查檔,總能讓查檔人員高興而來、滿意而歸。
2018年3月中旬,商南縣城關街道辦長新路社區年過八旬的王莫夫婦,因幾年前搬家時不慎把結婚證弄丟了,在辦理房產過戶手續時不能提供結婚證,手續辦理受阻。兩位老人心急如焚、如坐針氈,百般無奈之下想到檔案館“碰碰運氣”,看看有沒有可能找到一些有用的材料。由于時間太久,老人也記不清是哪一年領的結婚證,含含糊糊說大概是1960年左右。李曉燕微笑著對老人家說:“奶奶,不著急,我慢慢找,你先喝口水歇一歇。”
然而,要查找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檔案,李曉燕心里也沒底,畢竟那個時候的檔案極其稀少,也不全。她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從多個渠道尋找相關證據,哪怕找到間接的也好。于是,她把城關鎮(現在叫街道辦)1959年至1962年間有關結婚證存根的卷宗都調出來,老人家看不清,她就不厭其煩地一本一本地翻呀查呀……沒有喝水,沒有休息,一查就是一下午,竟然連下班的時間也忘記了——眼前80多歲的老人還焦灼地等著呢!已經晚上7點了,還沒有找到,她仍不死心,嘗試著把女方出嫁時所在地的遷移證調出來,仔細地翻看查閱。正如人們所說的“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她終于查到了女方出嫁時的遷移證,證實是在1958年結的婚,于是順藤摸瓜把1958年的結婚證調出來,翻著翻著,“王莫”的名字躍入了眼簾,“找到了!找到了!”她激動得像個孩子似的邊蹦邊叫。老人家更是興奮不已,熱淚盈眶,拉著李曉燕的手連連道謝!當時已經晚上8點了,單位同事都下班回家了,只剩下她一個瘦弱的身影……
2018年3月29日,王莫夫婦來到商南縣檔案館,為李曉燕送來了一面鮮紅的錦旗,上面繡的“熱情服務待群眾一絲不茍查檔案”是老人家對她發自內心的褒獎。
類似這樣為群眾服務的事例還有很多,一絲不茍查檔成了李曉燕工作的常態。10年里,她共接待查檔人員5000多人次,調閱案卷15230多卷。
李曉燕不僅在本職崗位上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對脫貧攻堅工作也毫不馬虎。2016年5月的一天,她的女兒在學校感冒發燒暈倒了,老師打來電話時,她正在距縣城20多公里的村子里扶貧。為了不拖單位的后腿,她聯系到一個親戚把女兒領到醫院看病,自己則強忍著眼淚繼續完成扶貧工作。
“崗位平淡,工作瑣碎,但她心里總裝著群眾,十年如一日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吃苦耐勞、勇于擔當、默默奉獻。”縣檔案局局長方勇這樣評價李曉燕。
正是有了李曉燕這樣得力的干部,商南縣檔案館2012年在商洛市率先升級為國家二級綜合檔案館,連續10年獲得全省檔案宣傳通訊先進集體,2015至2017年連續3年在年度考核中被省檔案局評為優秀局(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