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代緒剛 李堅俠)商南縣進一步強化社區治理體系建設,發展壯大產業規模,拓寬創業就業空間,有序銜接權益保障,改善提高全縣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生產生活,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可發展、能致富”,有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
按照群眾搬到哪里,黨的組織就服務到哪里的原則,加快標準化小區黨支部創建進程,全面配齊黨組織書記、“兩委”班子成員、專職工作人員、“一員五長”等“四類人員”,全面加強社區管理。在全市率先推行“五個四”機制,建立黨支部11個(覆蓋13個易地扶貧搬遷點),建立黨小組3個,黨組織覆蓋率達100%。采取單設、融合、掛靠等方式,成立單設型社區2個,融合、掛靠進村(社區)14個;在16個安置點設立了綜治中心和社區警務室,發揮基礎服務平臺功能,認真做好搬遷群眾基礎信息采集上報和矛盾糾紛、治安隱患的前端排查、化解穩控,全面推進移民小區社會治理和平安建設。
立足移民點資源稟賦,大力發展茶葉、狝猴桃、肉兔等種養產業園,發展壯大產業規模。著力打造“規模化、全鏈化、智能化、品牌化”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支持安置點周邊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通過主體帶動、訂單生產、勞動務工、土地入股、電商銷售等方式,帶動搬遷群眾發展產業增加收入,在16個安置點周邊建成省級和市級現代農業園區各1個、規模化產業基地23個。加快產業融合,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農特產品加工、鄉村旅游、民俗體驗、餐飲家政、倉儲物流、電子商務等新型業態,加強搬遷群眾技能培訓,確保了每戶搬遷群眾家庭至少掌握1—2門生產技能,全面提升了穩定脫貧持續增收的造血能力。
在全縣16個移民安置點成立移民就業服務站(點),拓寬創業就業空間。配備專職移民就業服務站(點)工作人員21名,專職負責就業情況監測和政策宣傳。圍繞叉車駕駛、養老護理、焊工、家政服務等,開展就業技能培訓17期101人,幫扶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意愿的3535戶7575人,實現就業創業3535戶7128人。同時,依托11個縣鎮標準化創業中心,為各類創業實體提供政策、服務、培訓、保障四項支撐。建成21個就業扶貧基地(社區工廠),提供就業崗位2000余個,吸納363名貧困勞動力就近就業。
全面加強“兩頭”管理服務,分別組建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原址、新區管理服務站139個,有序銜接權益保障。按照“原址管理田和林,新址管理房和人”的思路,研究出臺了《商南縣移民小區物業管理服務辦法(暫行)》《商南縣移民小區住宅專項維修資金繳存管理使用辦法(暫行)》等配套文件17個,發放居住簿6034本。定期開展家庭醫生隨訪服務,全面落實參保資助政策和三重保障報銷政策,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參保率達100%;將符合條件的易地搬遷戶納入救助范圍,做到應保盡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