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代緒剛)今年以來,商南縣認真踐行“兩山”理念,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深化污染防治,強化問題整改,加快價值轉換,走好生態優先、綠色升級之路。
商南縣持續推進《丹江流域涉金屬礦產開發生態環境綜合整治規劃》落實,全面開展礦山綜合整治,完成年度礦山壓減任務。加強城鎮和工業聚集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監管,持續開展重點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確保主要河流監測斷面水質穩定達標。建成智慧空氣監管平臺,實現空氣污染動態監測預警,精準管控。1月—7月空氣優良天數達184天,空氣質量優良率達86.8%,空氣質量改善情況居全市第二。強化環評審批、用地用能、施工建設等各環節規范化監管,加快補齊城鄉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污水處理等設施短板,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確保生態環境質量穩定向好。扎實開展水土保持領域突出問題及河湖“四亂”問題排查整治,實施水土保持項目36個;新建銻濃度水質自動監測站2座,整治黑漆河、縣河等入河排污口10個,建成污水處理廠(站)21座、支管網137.48公里,丹江、滔河等主要縣域河流出境斷面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以上,清油河獲評“省級幸福河湖”。
商南縣緊盯中央環保督察、審計反饋問題等,全面開展“回頭看”,確保整改到位問題不反彈、正在整改問題有成效。常態化開展檢查巡查,發現問題嚴查快處,及時消除隱患。加強規劃環評與項目環評聯動,重點項目環評受理審批率達到100%。加快推進5個全域污水PPP項目建設,年底前全部投入運營。深入開展非法捕獵販賣鳥類、涉水、民宿、礦山、環境基礎設施等5個重點領域排查整改。下大力氣整治秦嶺“五亂”問題,高質量完成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交辦問題整改。
商南縣扎實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推動林業碳票、用水權、用能權、排污權等權益交易,探索建立生態環境保護者受益、使用者付費、破壞者賠償的利益導向機制,提高生態產品的配置效率。推行以VEP核算結果為支撐的綠色金融模式,拓寬生態價值轉換通道。扎實推進商南茶、冷泉魚、供港菜、旅游等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加快富水茶海公園、試馬紅廟村等VEP項目進度,把生態價值附著在更多物質產品和文化旅游產業上。加速生態價值轉換,創新更多“生態貸”金融產品和服務,在全市率先成立縣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研究中心,建立生態產品目錄清單,儲備秦嶺茶鄉等VEP項目16個,雙山綠茶等17個產品申報商洛市首批生態產品,匯總林業碳匯17.67萬畝;林權制度改革深入推進,發放綠色貸款3.04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