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孫傳卿 江學樹

太子坪村獅子溝農家樂集群

農家樂廚藝培訓吸引眾多村民參加
從商南縣城出發,沿滬陜高速到金絲峽出口再行30分鐘就到了金絲峽鎮太子坪村。該村距商南縣城45公里,總面積30平方公里,全村轄20個村民小組,781戶3042人。該村依托金絲峽景區優勢,先后發展農家樂171戶,特色農產品、旅游紀念品銷售點34個。
生態旅游催生農家樂集群
來到靜安園農家樂,主人唐廣千手里拎著一只剛剛宰殺好的公雞。“河南的幾個游客預訂了中午飯。”他笑呵呵地一邊說一邊進了廚房。唐廣千說,這幾個河南人是回頭客,到他的農家樂里來過八九次了,每次都是提前打電話,因為有些菜品需要提前做,那樣才好吃。
老支書段來林告訴我們,太子坪村幾百戶人家,以前分布在溝溝岔岔,沒有經濟來源。隨著金絲峽景區的深入開發,游客的不斷增加,山上大多數農戶都搬遷到了平川路邊,就地辦起了農家樂。
段來林當了十幾年的村干部,親眼目睹了村上的發展變化,他清晰地記得,村上從來沒有一個成規模的經濟產業,2005年,金絲峽景區初具雛形,還沒什么知名度,來的游客不是很多。但當時外地一些旅游景區的農家樂已經搞得紅紅火火了。他也想在村上試著開辦幾家農家樂,便給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幾戶人家做思想動員,可是整天呆在深山里的人們對新鮮事物的排斥心理遠遠超過了他的想象,大伙兒直搖頭,反復問他“沒人來怎么辦?賠了誰來管?”
段來林并沒有灰心喪氣,第二年,他自費出資,組織了村上70多個人到長安、臨潼等一些旅游景點附近的農家樂參觀,這一看,讓許多人解了心結、不再猶豫。當年,村上便辦起了首批12戶農家樂,之后每年都新增二三十戶。目前已形成171戶農家樂集群,其規模居金絲峽鎮之首。
培育新型農民
一個村這么多農戶辦農家樂,一家挨一家,肯定得相互競爭,如何才能和諧相處共同發展、形成品牌?這是很多人都關心的問題。為了提升農民素質,優化服務質量,金絲峽鎮利用扶貧“雨露計劃”培訓項目,邀請商洛新潮學院對農家樂經營戶集中開展以“金絲菜系”烹飪技術、文明禮儀、商南民歌為內容的農家樂培訓,成立了金絲峽農家樂協會,注冊了“金絲十三花”商標,規范農家樂管理,形成農家樂特色旅游品牌。同時,村上每年還舉辦一次農家樂廚藝大賽,評選出特色業戶和特色菜品,并推薦到縣上、市上參加比賽,讓大家互相學習互相借鑒。
金慧農家樂便是一家二星級農家樂,女主人黃曉芳是從四川嫁過來的,能做一手地道的川菜和地方小吃,她拿出兩張菜單給我們看,一張是普通菜品,一張是特色菜肴,蔬菜類的價格在8—14元之間,葷菜最貴也就30元。“以前是哪樣做好了端哪樣上桌,現在上菜有了先后順序,先涼菜,再蒸菜、炒菜,然后是小吃和水果……”黃曉芳告訴記者,自從走上“標準化”的路子,來吃飯的客人多了起來,很多人都覺得不但口味地道而且經濟實惠。
太子坪村還利用數字電影、遠程教育、農家書屋等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評選表彰“好公婆”“好兒媳”和“五好家庭”,舉辦群眾性文化娛樂活動,提高廣大村民的幸福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