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安縣月河鎮產業發展側記

夏禮成檢查菌絲生長情況,為秋季發菇作準備 。

方海燕給天麻花授粉

文/圖 王倩 白志鑫 謝非
產業興則百業興。產業猶如活水之源,讓群眾發家致富有了希望,讓沉寂的鄉村有了生機與活力。鎮安縣月河鎮自脫貧攻堅號角吹響后,及時部署,積極行動,緊抓產業發展這一關鍵,科學布局,因村施策,通過村集體引領、村企合作、能人帶動等方式,全力以赴推進產業發展。
經過近幾年的努力,月河鎮各項產業有聲有色,優勢產業效益明顯,傳統產業向規模化專業化轉變,帶貧效果突出。截至2019年底,全鎮貧困發生率由原來的18.28%降為0.42%。
立夏剛過,記者走進月河鎮,一幅產業興旺、日子紅火的鄉村振興圖在眼前徐徐展開??緹煛謇酢⒉枞~、食用菌、中藥材……一個個特色產業不斷培育和壯大。
干部引領烤煙成支柱產業
春夏交替時節,正是劉近斌忙碌的時候。“50畝的烤煙苗剛移栽不久,得抓緊給地膜封口,這陣子每天天不亮我就下地了。”5月15日,記者在羅家營村烤煙基地內,見到了劉近斌和其他種植戶。說起如今的生活,這個49歲的憨直漢子雙眼閃爍著光亮,喜悅之情溢于言表:“前年蓋了樓房,去年買了小車,地里的煙葉子就是我的‘黃金葉’,一年能收入成10萬元,在村里我腰桿也能挺直了。”
劉近斌所在的村是月河鎮的非貧困村羅家營,是鎮上的千畝烤煙示范村之一,全村有58戶群眾種植烤煙,總面積達1060畝,戶均年增收約10萬元。村支書朱昌書介紹,烤煙成為主導產業,是脫貧攻堅開始后村里最大的變化。以前村里沒有主導產業,年輕人大都出門務工,剩余村民零散地種些中藥材,村民收入低,村子發展緩慢。得益于村里耕地相對充足,交通便利,羅家營村幸運沒有陷入深度貧困。一直原地踏步,村干部首先不甘心。“要想實現鄉村振興,發展產業是關鍵,產業就像是鑰匙,有了鑰匙,才能打開致富門。”朱昌書說,脫貧攻堅開始后,村干部為村民發展產業想辦法、謀出路??紤]到羅營村的氣候、土壤條件,村上決定大力發展烤煙,2014年成立烤煙專業合作社,建立烤煙育苗大棚,專門培育良種烤煙苗,鼓勵村民發展產業。
村干部先一步動起來,然而,村民卻各有各的憂慮,響應者寥寥。劉近斌坦言,當初他也有過疑慮。在山西煤礦打工10多年,干著最苦的活,掙得錢卻不夠一家老小過活,家里老人身體孱弱,妻子腿部殘疾,兩個孩子還小,被列為貧困戶時,他心里難受了好幾天,連家門都不想出。村干部動員他展產業,他覺得有些不靠譜。“一沒資金,二沒技術,家里勞力少,最后煙葉賣不出去咋辦?”村干部反復上門給他解釋,烤煙是訂單種植,由縣煙草局統一收購,銷路不用愁,村合作社可以給他提供苗子,技術員免費定期上門指導種植,煙葉收獲后,等著上門收購就成。村干部的解釋給劉近斌吃了定心丸,他決定試試。
2016年劉近斌試種烤煙,先賒了些苗子,技術員每到科管關鍵期就主動到地里手把手教他。很快,劉近斌掌握了主要技術,遇到難題才叫技術員幫忙。煙葉收獲后,按照品質等級分好,不用出門就賣了。試種讓劉近斌嘗到了甜頭,第二年,他就擴大種植面積到50畝,全心全意搞起了產業。2018年,他不但順利脫貧,還成了村里的烤煙種植大戶。“我沒想到,有一天我的日子過到了人前頭,每天雖然辛苦忙碌,換來的確是幸福生活。”劉近斌臉上掛滿了笑。
“最近,村上正在落實縣上支持村民發展產業的措施,像劉近斌這類年收入超過10萬元的煙農,每戶獎勵5000元呢,種植面積每新增一畝,補助100元,這將會大大激勵村民發展烤煙。”村支書朱昌書介紹,為支持村民發展產業,村上連續3年新修產業路共10公里,村民拉化肥、煙葉方便多了?,F在全村烤煙已經全部實現機械化種植,節省了人力,減少了成本,烤煙示范村的作用日益凸顯,致富門正在打開。
村企合作食用菌產業規?;?/strong>
“上個月所有的香菇都已采完,這一茬冬菇全部賣出去了!”5月14日,西川村食用菌產業園的香菇大棚內,種植戶夏禮成正仔細地查看菌棒的生長情況。上一季的冬菇采收已經結束,談起種植收入,他樂得合不攏嘴,連連說是村上的包扶項目好。
夏禮成口中的“好項目”,就是西川村的村集體經濟西川村食用菌產業。村支書夏禮堂告訴記者,村民素有種植香菇的習慣,不過種植戶基本都是以家庭為單位零散種植,種植條件落后且缺少技術指導,香菇的產量和質量都不是很好,收入并不樂觀。時間久了,種香菇的人越來越少,更多的人選擇了外出打工,對留在本地發展產業不抱希望。
“我們這里空氣濕度高、溫差大,非常適合發展香菇產業。”雖然當地的環境和氣候適宜香菇生長,但是家庭作坊式的種植并不能帶動群眾增收致富。2017年,西川村通過招商引資,天洋華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將廠房建在村里,同時流轉土地49畝,建起了104個食用菌大棚,發展集體經濟,鼓勵村民規?;l展香菇。“讓種植戶免費使用這些大棚,免去他們的后顧之憂。本來一袋菌棒要收0.5元的承租費,為了鼓勵大家種植,暫時還未收取,全部讓利給種植戶。”夏禮堂告訴記者,為了鼓勵村民發展香菇產業,村上從制菌種、種植,到技術指導、銷售等各個環節都充分考慮,讓村民毫無負擔地種植。
“天洋華康公司負責提供已經接種的菌棒,村民以1元錢1袋的價格認購菌袋,貧困戶可以通過‘借袋還菇’認領。同時,公司聘請專門的技術人員負責日常指導,成熟后提供烘烤設備供種植戶及時烘干香菇,村上幫忙聯系來客商上門收購,可以這么說,從種植到銷售,基本上一條龍服務。”夏禮堂說。
“這個菌棒長得很好,你看這菌絲。”說話間,夏禮成從架子上拿起一個尚未長好的菌棒向記者展示,只見白色的菌絲已經布滿,生長情況良好。“等菌棒從白色變成鐵銹紅色就算成熟了,再過一個多月就可以出菇了。”他一邊翻動著菌棒一邊對記者說,自己以前一直在外面打工,收入不穩定不說,還沒辦法照顧到家里。2018年,夏禮成與其他5戶種植戶在村干部的鼓勵下認領了2萬袋菌棒,積極發展香菇種植。“你別看我現在說得頭頭是道,我以前根本沒種過,主要是跟技術員一點點學的,這兩年也摸索出了經驗,也能給其他種植戶指導。”夏禮成對記者說,在他們的精心培育下,當年的香菇喜獲豐收,質量也得到了客商的認可,戶均收入5萬多元,一下子讓他信心大增。
第一年香菇的成功種植讓其他村民紛紛動心,積極與村上聯系發展食用菌,貧困戶田軍就是其中之一。他因手部殘疾干不了重活,家里還有生病的父親,患有智力疾病的妻子和一個孩子,生活一度陷入絕境。2019年,他在村干部的幫扶下,以“借袋還菇”的模式認領了2萬袋菌棒,開始了自己的食用菌發展之路。村支書告訴記者,村上以非貧困戶帶動貧困戶的“幫帶”機制,更有效地加強了種植戶之間的交流,使香菇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在村上的大力推動下,香菇種植戶戶均年收入五六萬元,成功摘掉了“窮帽子”。
“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增收致富,這是以前從未想過的。”田軍激動地說。今年,西川村把食用菌規模擴大到30萬袋,吸納更多的種植戶,通過此項產業將村民牢牢鑲嵌在產業鏈上,使他們實現長期穩定增收。“這可比打工強多了,菌棒是人家生產好的,技術員又給免費指導,從種植到銷售都不用愁,收入穩定。空余時間種了些玉米、甘蔗,養了十多頭豬、20多只鴨子,一年收入差不多10萬元,比以前強多了。”談起現在的生活現狀,夏禮成很滿意。
能人帶動天麻變身“土黃金”
由通村公路來到河邊,踏過河中大石頭,穿過一片綠色的田野,眼前出現了兩車道的平坦水泥路,同行者告訴記者,這里就是黃土嶺村的主街。
在街道的盡頭,一輛卡車停在路邊,幾個工人正忙著把一個個大蛇皮袋搬上車。原來這里是村里的天麻種植大戶王發根和方海燕夫妻的家,王發根和工人裝上車的是發往柞水鳳凰鎮的密環菌。
隔壁彩鋼搭建的廠房里,大型冷庫和滅菌鍋爐等設備一應俱全。方海燕向我們講述了他們夫妻的創業史。20多年前,夫妻兩人和大多數農村青年一樣外出打工,幾年下來發現并不如意,于是決定回家發展。2001年,他們種下了500窩天麻,3000多元的投入,最終獲得了1萬多元的回報,這讓他們喜出望外。但在接下來的幾年里,他們的天麻種植卻接連遭遇失敗,連續幾年投資都打了水漂。
為了攻克天麻種植技術難關,2009年,聽說漢中有個天麻研究所,王發根和妻子決定一起前去取經。剛開始,對方不愿意傳授經驗,吃了閉門羹后,夫妻倆三番五次的央求,最終,對方答應他們在基地打工但沒有工資,這已經讓夫妻倆十分滿足。經過兩年時間的打工,他們終于掌握了天麻有性繁殖技術要領。“去外地學習后,感覺自己突然就開竅了,原來這里面也是有門道和技巧的,需要親自體驗才能掌握。”方海燕說。
2019年,之前的付出終于得到了回報。當年,方海燕家收獲了3萬斤商品麻和1萬斤小種麻,總共4萬斤的天麻讓夫妻倆嘗到了豐收的喜悅。在發展產業的道路上,夫妻倆不滿足僅僅是種植天麻,還搞起了配套產業。2014年10月,他們成立鎮安縣匯金菌業培植專業合作社,帶領村民共同發展天麻產業。2016年,他們投資70多萬元建了廠房,從育種、養菌到種植,方海燕和丈夫實現了產業一條龍。僅密環菌每年就可以生產20萬瓶,銷售額達50萬元。由于培育的天麻種可靠,很多種植戶從她家買種和密環菌,銷售渠道也越來越廣,天麻和種苗齊頭并進,實現了一項產業多重收入。自家致富的同時,他們還在村里大力推廣天麻種植。50多歲的程緒德2016年還是貧困戶,經過方海燕上門推廣,加上技術指導,第一次種了1畝地約400窩的天麻,到了2018年,依靠種天麻實現了脫貧,去年靠種天麻收入了3萬多元,今年他家的種植規模已達800窩。
天麻不但是王發根夫妻倆的致富經,也成了黃土嶺村的支柱產業。2016-2017年,村里爭取30萬元產業獎補資金,獎勵86戶天麻種植戶,激發群眾種植天麻的積極性。現在的黃土嶺村天麻產業發展越來越規?;?、專業化,95%的村民都種有天麻,其中大戶就有四五戶,全村總種植面積500多畝,年產量達600噸,產值1200多萬元。僅天麻一項,全村戶均增收1.5萬元。天麻產業為全村提供就業崗位20多個,村里牽頭為218戶群眾提供菌種、技術指導和簽訂收購協議。村上邀請縣里技術員開展技術培訓10多場次,培訓藥農300多人次,村里的兩個天麻合作社派技術員現場指導500多次,讓200多戶種植戶受益。天麻成為群眾口中的“金疙瘩”,下一步,村上計劃要實現奮斗3年“規模超千畝、產量超千噸、產值超5000萬元”,每年為集體經濟積累20萬元的目標。
通過近幾年的努力,月河鎮實現了多種產業共發展、互補充,為全鎮經濟發展、群眾增收提供了動力,也為鄉村振興打下了良好基礎。在全縣實現整體脫貧之后,一個山清水秀、產業興旺、群眾安居的新月河正在致富奔小康、鄉村振興的路上昂首闊步、奮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