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均健佳實業有限公司以科技密鑰解碼92%—96%頂級白度核心奧秘,驅動鎮安漢白玉通過綠色智造重塑產業標桿。公司依托資源稟賦,運用智慧礦山平臺與全流程智能檢測體系,實現木王鎮、月河鎮15億—20億立方米巨量資源高效可持續開發與品質恒穩。通過尖端智能制造工藝,精準賦能獨特八棱晶體結構,在天然板材、無機人造石、崗石等高階領域釋放卓越物性與工藝適配性。更以貫穿全鏈的綠色低碳技術,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清潔生產體系,源源不斷輸出頂級品質與可持續性兼具的智慧綠色基材,定義精深加工新標準。
一、案例背景
均健佳作為解碼鎮安漢白玉頂級白度價值鏈的核心引擎,是集智能開采、綠色智造、尖端研發、全球營銷于一體的科技型環保企業。公司橫跨建材、特種材料、化工、冶金、新能源五大領域,矢志打造中國最大、全球標桿的漢白玉產業高地,依托鎮安漢白玉頂級資源稟賦,匯聚高校院所創新勢能,以“科創+產業”為核心理念,構建科技驅動、全鏈循環、生態共生綠色智造體系。通過技術革新與模式創新,將石材廢料解碼為高附加值綠色基材,實現廢料零排放、土地零污染終極目標,引領產業從資源開采到智造蝶變,驅動鎮安新質生產力發展。
二、具體做法
(一)強化產學研合作,激活創新動能。牽手西安交通大學、長安大學等高校科研機構,組建以李榮西教授為核心的專家團隊,設立縣級院士工作站,累計申請核心專利13項。通過產學研深度合作,突破傳統加工瓶頸,開發涵蓋金屬鎂、鎂儲能材料等12大類123種高附加值產品,構建從基礎材料到尖端產品完整產業創新鏈。
(二)聚焦綠色工藝,實現零廢生產。秉持綠色生產、循環發展理念,創新構建“物理+化學”雙閉環模式:物理閉環分級利用原料,大塊料用于雕刻、板材加工,小塊料制成護欄、雕塑,礦石渣轉化為彩砂、砂漿等,將原料“吃干榨盡”;化學閉環采用世界領先的鋁熱清潔煉鎂生產工藝,把廢料轉化為高鋁白水泥、醫用鈣等產品,變廢為寶。配置40臺除塵設備、20套降噪系統及智能環保裝備,打造國內首個“零廢料”漢白玉加工體系。
(三)革新生產技術,驅動產業升級。引入全球頂尖生產設備,攻克增材制造協同控制、微米級粒徑精控等關鍵核心技術,推動從基礎建材到航天精密構件、醫藥載體材料、新能源儲能介質等10大高精尖領域破界發展。搭建國內首條漢白玉智能生產線,實現300%產能躍升,達成45%綜合成本壓降,為傳統石材加工業注入智造“革命基因”。
(四)構建循環體系,打造生態園區。按照“五化”礦山建設標準,建設一期、二期110畝綠色生態示范園區,綠化覆蓋率超45%,三期150畝擴建項目同步推進,規劃綠化率超20%。通過邊開采、邊修復模式,完成礦山生態治理5萬平方米,礦區復綠率達90%。創新打造“采礦—加工—旅游”立體化發展格局,將廢棄礦區轉變為生態公園,推動產業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
三、主要成效
(一)創新效益顯著,經濟價值倍增。通過科技賦能,鎮安漢白玉產品附加值提升8倍,三期項目建成后年產值將突破40億元。產品覆蓋全國12個省份,并成功打入東盟、中東、歐美等國際市場,“秦山銘石”品牌價值突破10億元,成為全國最長、最全的漢白玉全產業鏈生產基地。
(二)生態效益突出,綠色發展典范。通過創新研發的碳捕捉技術,年吸收二氧化碳5萬噸,成為全國首個負碳石材生產基地。實現原料100%循環利用,年減排廢料200萬噸,礦區復綠面積達7萬平方米。
(三)社會效益凸顯,產城融合樣板。項目帶動當地300余人就業,年人均增收6萬元,培育技術工人150名。規劃打造以紅二十五軍解放鎮安為主題的礦山公園,將采礦廢棄地轉變為集科普教育、工業旅游于一體的新型產業社區,預計年接待游客20萬人次,力爭實現礦山閉礦之日即為生態開園之時。
專家點評
任福君(北京科技大學科技與文明研究中心教授、中國(深圳)科技創新戰略研究院暨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深圳分院院長):陜西均健佳實業有限公司以科技創新破譯資源轉化密碼,將自然饋贈鍛造為高端智造優勢;首創“物理+化學”雙閉環系統,達成廢料零排放與生態共生的行業突破;勇當產業升級先鋒,跨界融合多元技術,推動傳統石材進軍航天、新能源等尖端領域;構建從智慧礦山到生態園區的全鏈條,形成“開采—智造—再生”可持續閉環;實現經濟增長、生態修復、民生改善協同共進,生動詮釋新質生產力的實踐路徑,積累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該案例在許多方面堪稱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