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謝非 王倩
“自從去年我們金米村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以來,村里環境變得更美了,更宜居了,大伙有了新的打工路子,返鄉種木耳的人也越來越多了。”8月13日,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黨支部書記李正森說。
8月的金米村,村口荷塘的白蓮競相綻放,池塘遠處,有爺孫倆正在拋竿垂釣。此時的大棚里,木耳早已采摘完畢,工人們忙著取下春季的舊菌棒堆放在大棚外,兩輛鏟車將這些廢菌棒裝上卡車。“再過一周左右,新的菌棒就要掛起來了。”技術員咸年鳳說。
2020年年底,金米村開始申報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計劃將小嶺鎮金米、曹坪鎮馬房灣、窯鎮社區和下梁鎮四新、勝利村聯合起來,以金米村為龍頭,建設木耳U型產業帶。
今年,產業園計劃新建木耳吊袋大棚45440平方米,改造大棚230棟,蓋起了5000平方米的農產品加工車間,新增兩條木耳加工生產線,年可加工木耳農產品2500噸。另外,新建千萬袋菌包生產線兩條,生產菌包可達4000萬袋,提升木耳大數據中心,新建木耳交易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建立木耳農產品可追溯體系。
“這些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后,金米村將會是另一番景象。”李正森說,“通過這些項目,提升了地域空間利用率,優化木耳種植、銷售、加工、運輸、物流配送等各類產業資源,重構了農業、農村的價值鏈條,實現了小農戶、農業經營主體、村集體經濟三方利益最大化。”
近幾年,金米村的產業興旺,帶動了鄉村游飛速發展,巨大變化吸引著曾經外出務工的村民紛紛回鄉,加入了種木耳,搞旅游的大軍。
二組的小組長王晗今年50歲,以前在外面風吹雨淋的干工地,出苦力。去年,他決定不再外出打工,把自己的兩層小樓簡單收拾了下,開了一家農家樂。小飯館在去年“五一”正式開業,由于所處位置好,生意很不錯。“我家的店一次性可以擺10桌,在旺季,每天能接待十幾個旅游團。”王晗略顯自豪地說。
除了農家樂,王晗還承包了1.2萬袋的木耳,今年僅春耳,他就收入6000多元。說話時,王晗掏出了一張紙,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名字,他說這是二組報名想種秋耳的,數了一下,當天總共記了74家。“為了保證報名的群眾都能參與到木耳產業中來,村上會按報名的戶數均分。”王晗解釋道。
正是這幾年金米村加快村基礎設施建設,水、電、路、網,樣樣俱通,打消了村民的后顧之憂,大家的積極性才會如此高漲。
柞水縣按照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方案,新修、加固園區河堤;完成電網改造,實現了動力電到村、照明電入戶,群眾用電享受同網同價;全村實現4G網絡、光纖全覆蓋,并建立了5G基站,如今,5G信號可以覆蓋金米園區、木耳種植大棚、培訓基地等區域。
良好的網絡基礎,帶動了金米村電商蓬勃興起。村里設立金米產業園大數據平臺和電商直播間,積極推動農村電商發展,幫助種植戶解決銷路問題。同時,充分利用群眾積極參與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的優勢,出臺發展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的優惠政策,輻射帶動有技術、有場地、有設備的能人大戶,發展以木耳產業為主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有效提升了木耳產業的覆蓋面和帶動能力,為實現規模化經營提供了有力支撐。
“過去最困難的時候,一年一家五口也只能掙到萬把塊錢。村集體經濟搞這個木耳,去年大概能掙四五萬塊錢。現在的生活我很滿意了,我現在就想通過這個直播,給村集體也做一把貢獻,周邊的村民都跟著多賺錢,把生活都過好。”村里的種植大戶陳慶海高興地說。
金米村在爭創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的路上奮力爭先,堅持把農民增收作為園區產業發展的重點,通過“領導包抓、部門包建、鎮村主體、全民參與”的工作機制,實施菌種繁育提升工程、菌包工廠化擴能增量工程、木耳基地提質增效工程、木耳精深加工增值工程、品牌打造及主體培育工程等“六大工程”15個重點項目,培育發展“農業+”新興產業和新型業態,助推金米村三產融合、鄉村振興之路走得順暢、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