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礦山生態公園
陜西龍鋼集團大西溝礦業有限公司
下梁鎮同興軋鋼廠
柞水博隆礦業公司
小嶺工業園區寶華實業有限公司
“綠滿礦山滿目春,金山銀山日時新。”今天,在柞水縣大西溝鐵礦內,看到的是滿目青翠、綠樹成蔭、生機盎然的美好景象。過去污染嚴重的小、散、亂礦山早已消失不見。
走進縣域工業集中區內,6000平方米的標準化廠房讓人印象深刻,小嶺工業園區內,氣派美觀的3.4萬平方米孵化園標準化廠房更是增強了柞水縣發展現代工業經濟的信心。
放眼全縣,5G網絡覆蓋了縣城、旅游景區、工業園區和重點工業企業,全縣礦山三維立體智能監管體系完成構建,礦山開采逐步實現了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
柞水縣始終堅持把“工業強縣”作為首位戰略來實施,立足礦產資源優勢,積極推進工礦企業轉型升級、調優結構、綠色發展,大力培育戰略新興產業,優化提升傳統工業,積極推動互聯網與工業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進礦山建設向規?;?、綠色化、延鏈化、安全化、數字化發展,已初步形成了傳統工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延鏈補鏈、小微企業形成合力的礦業發展良好格局。
精細謀劃
下好資源合理利用“先手棋”
眼界決定境界,思路決定出路。柞水縣成立了礦產資源管理工作領導小組,修訂了《柞水縣礦業權審批規則》等一系列制度機制,實行采礦權設置征詢、規劃審查、集體會審、限時辦結和臺賬登記制度,使全縣礦產資源管理進一步規范。與此同時,縣上還嚴格管控礦產資源開發行為并加快礦產資源整合。大力開展礦山地質環境、礦產資源開發及用地審批等調查排查,持續推進開山采石、黏土實心磚廠專項整治活動,建立長效機制,加快綠色礦山建設步伐,使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步入規范化軌道。開展了過期礦業權清理清查工作,對不符合環境保護等條件的礦山企業實行整頓關閉,對污染嚴重的小、散、亂礦山堅決關停。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柞水縣實現了礦業集群發展,推動礦產業由低層次資源開發向高端型資源經濟轉變、由單一性資源產業向多元化產業結構轉變、由資源驅動式增長向創新型發展轉變,打造了百億級產業集群,確保了礦產資源有序開發利用。
近年來,全縣取締小散亂及“三高”礦山企業9家,清理到期礦業權25家,整合露天礦產企業3家,兼并重組礦產企業3家,全縣礦產企業年產值超5億元的達9家,稅金過千萬的達3家,實現了由粗放型開發向規?;l展的轉變,形成了規?;?、集約化開采的科學化結構。
綠色發展
讓礦山既有“錢景”也有“顏值”
鋪好綠色發展的底色,才有高質量發展的成色。柞水縣牢牢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嚴格落實《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要求,及時開展了《柞水縣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編制工作,出臺了《柞水縣綠色礦山建設實施意見》,指導各礦山企業編制了綠色礦山建設《實施方案》,目前,大西溝鐵礦、銀洞子銀鉛礦、臺子溝花崗巖礦、冷水溝玄武巖礦、吉山溝花崗巖礦5家《綠色礦山建設實施方案》已評審備案,柞水縣營盤——寧陜沙洛金鉬多金屬礦預查項目也作為綠色勘查模范示范點向省市推薦。縣上強化生態管控,深入開展秦嶺生態環境治理回頭看專項整治活動,堅決貫徹落實《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停止一切保護區域內礦產資源勘探、開采活動,有力打擊了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破壞生態環境的各類違法行為。對礦區的綠色開采、綠色加工、綠色倉儲、綠色運輸等重點環節實施全程監控、嚴格管控,最大程度減少無組織排放和二次污染,有力推動了全縣礦山綠色化建設進程。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按照“誰開采、誰治理、邊開采、邊治理”的原則,全面推行階梯化開采,采取自上而下階梯化方式分層開采,并逐層對裸露山體等進行復綠。指導企業及時對已開采完畢的區域進行修復治理、土地復墾、廢水處置、礦區綠化,實現礦區環境綠色化。
經過多年努力,柞水縣“綠色礦山”建設取得了累累碩果,取得了顯著成效,全縣綠色礦山建設之歌正在唱響。截至目前,全縣編制礦山治理方案38個,恢復治理2700多畝,建成封閉運輸通道20.5千米,打造礦山生態公園2個,獲得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稱號。先后投資約9000多萬元對陜西銀礦、柞水銀洞子銀鉛礦、大西溝鐵礦吊莊溝和小東溝排渣場區域進行了綜合治理,恢復治理礦區109.32公頃。
搶抓機遇
培育新動能為工業高質量發展“錦上添花”
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柞水縣緊緊抓住新一輪重大機遇和發展窗口期這一機遇,全面延長優勢礦產資源產業鏈條,引導鼓勵企業加大科研投入,綜合運用財政獎補、貸款貼息、銷售獎勵等措施,全力促進大西溝礦業、博隆等骨干企業提質增效、擴大營銷、釋放產能。積極培育并組織企業納規入統,目前縣上4家新材料企業全部被納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陜西貝恒節能建材、陜西邁特斯科新材料兩家企業被納入全省重點檢測企業行列。投資9700萬元,在小嶺鎮常灣村建成3.9萬平方米的孵化園標準化廠房,園區路、電、垃圾處理、污水處理設施等全面建設安裝到位;投資3000萬元,在下梁鎮沙坪社區建成9500平方米的扶貧產業園輕工業標準化廠房,完善了園區道路、河堤及污水管道建設,中小企業黨群服務中心和中小企業創業孵化基地建成投入使用,園區路、電、水、氣、訊等條件不斷改善。加快園區園中園建設,形成了以礦產冶金、新型建材為主的小嶺工業園區和以現代醫藥、食品加工為主的盤龍生態工業園區,為推動全縣產業集群化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依托龍頭企業,堅持重點包抓強化服務,全員上陣強化招商,不斷發展壯大新材料產業。目前已舉辦新材料產業招商活動3次,引進了柞水寶華重晶石新材料及資源綜合利用、年處理6萬噸廢舊橡塑鋁箔回收循環利用項目等一批新材料工業項目。積極培育以陜西大西溝礦業有限公司為主的“鏈長”龍頭企業,引導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思路,擴大企業對外影響力。啟動了總投資30億元的大西溝800萬噸菱鐵新材料綠色循環產業項目,前期各項準備工作正在有序推進中。
緊繃安全弦
確保礦山安全生產“警鐘長鳴”
安全為了生產,生產必須安全。柞水縣全面實施企業主體責任具體化、日常監管標準化、應急救援科學化“三化”工程,不斷筑牢礦山安全生產防線,積極推進礦山“安全化”建設。具體化落實企業主體責任,指導企業將安全責任細化落實到部門、車間、班組、崗位,實行責任清單管理,建立了生產經營全過程安全責任追溯制度,嚴格落實監督檢查和責任追究制度。監管部門日常監管實現標準化,加強對各行業部門的組織領導,督促他們嚴格按照各項安全生產制度對標對表開展檢查,提高監管效率,提升監管效能。同時,聘請專業技術人員參與日常檢查,解決部分難題。企業應急救援實現科學化,修訂、評審、完善和發布礦產企業的綜合、專項應急預案和現場處置方案,繪制易識易懂的圖冊,配備相應的應急器材和物資,開展經常性應急演練和人員避險自救培訓,有效解決因現場應急處置能力不足導致應急處置不當、貽誤救援時機甚至造成次生事故等問題。通過一系列措施,進一步加強了全縣礦山安全化建設。近年來,柞水縣無一起重大礦山安全事故發生。
智能化建設
打造智慧礦山建設“排頭兵”
要建設智慧礦山,數字化、信息化是建設的前提和基礎。柞水縣全面加強組織領導,大力完善基礎設施,著力加快技術推廣,為智慧礦山的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縣上結合數字經濟產業發展,審時度勢,把加快礦山數字化建設作為數字經濟發展的一項重點任務,加快對礦產企業生產設備、工藝流程、營銷管理等重點環節的數字化改造,加速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同時,逐一明確了各相關部門和礦山企業工作責任,指導各礦產企業制定了數字化礦山建設實施方案,分步驟推進礦山數字化建設。為了完善基礎設施,縣上積極協調電信、移動、聯通、廣電網絡4家運營商,加大對農村網絡通信基站等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全縣81個村組、社區全部實現了4G網絡、寬帶、網絡電視全覆蓋,縣城、旅游景區、工業園區和重點工業企業實現了5G網絡全覆蓋,礦山網絡基礎設施得到有效改善??h上充分利用大數據、5G網絡等高科技手段,推動企業技術更新,構建三維立體智能監管體系、安裝實時在線監控系統,逐步實現了礦山開采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
時間屬于奮進者,歷史屬于奮進者。在繼續推進礦山“五化”建設的征途上,柞水縣將保持拼搏精神,以永不懈怠的姿態激發進取之心,砥礪擔當之行,努力推動縣域礦業發展“五化”建設向更高水平邁進,助推柞水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策劃:陳曉琴 組稿:朱恢軍 張瑩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