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壽林 李字武 謝 丹
隆冬時節,寒風凜冽。在柞水縣曹坪鎮銀碗村,玄參豐收的喜悅,沖淡了冬日的寒冷。村民們翹首以盼,等著藥企上門收藥,為一整年的辛苦付出即將變成收益而歡呼。
清早,筆者隨著收藥車輛來到了銀碗村二組村民翟安樓家。年過五旬的她忙著把一筐筐沉甸甸的玄參進行稱重、裝車。當拿到10多張鈔票時,老人滿臉歡喜。
“去年看到鄰居種藥材掙到錢了,我們今年也試種了七八分地,這次賣了1000多塊,明年還想再種一些。”翟安樓笑瞇瞇地說。
像翟安樓老人一樣種植中藥材的村民,在曹坪鎮就有950戶。今年,曹坪鎮有7個村(社區)總共發展玄參1840畝,已累計回收玄參400噸,日烘干加工10噸,畝產增收3200元。
去年以來,曹坪鎮積極對接訂單種植企業——柞水縣凱祥源農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積極與群眾簽訂回收合同,通過集中采收、統一銷售模式,徹底解除藥農后顧之憂。
“我公司立足當地資源,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無償為群眾提供藥苗、種子、化肥和技術,不斷擴大種植規模,提升生產效益。目前,玄參及各種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6000多畝,輻射到全縣8個鎮辦的26個村(社區),帶動農戶年均增收3000多元。”柞水縣凱祥源農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秦付林說。
柞水縣凱祥源農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借助科技部定點扶貧契機,在簽訂回收合同的同時,在藥材種植基地建立了中藥材交易中心,以社區工廠的形式解決當地群眾就業難題,為周邊群眾提供了長期就業崗位和臨時性用工崗位,實現了企業和農戶雙贏、共享發展成果的可喜局面。
曹坪鎮窯鎮社區居民金玉在工廠附近帶孩子上學,一邊照顧家庭,一邊打零工,她覺得這樣兩全其美:“娃一上學,我也沒事干,在這兒上班貼補家用也挺好的,一個月基本能收入兩千塊左右。”
“我們社區工廠安置周邊群眾26人就業,人均年增收1.5萬多元。解決當地移民搬遷群眾臨時就業170多人,人均年增收6000多元。”窯鎮社區黨支部書記殷高暉說。
今年以來,柞水縣通過科技研發、訂單種植、龍頭企業培育等措施,圍繞品種引進、規模種植、精深加工、訂單銷售、品牌打造等環節,不斷大力推進中藥材種植,引導農民因地制宜發展中藥材,助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建立起“風險共擔、互利共贏”的利益聯結機制,努力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努力把中藥產業打造成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和助推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
目前,全縣8個鎮辦20多個村(社區)已經建立玄參、菊花、白術、柴胡、丹參、黃芩、連翹、五味子、天麻、豬苓等中藥材基地2萬多畝,中藥產業逐步成為可持續發展的支柱產業,也成為農民持續增收致富的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