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固原9月16日電 題:從田間到餐桌——寧夏原州區“蔬”寫冷涼蔬菜致富經
作者 楊迪 趙雅芝
“我們的西藍花從6月份上市以來,客商們的電話就接連不斷,都催著多供點貨。”寧夏原州區眾豐合作社總經理王彥輝近日向記者介紹,該合作社近期面臨著一個“幸福的煩惱”:冷涼蔬菜每天的供應量能達到80噸左右,但仍無法滿足廣東、廣西及全國各地消費者的需求。
分揀包裝西藍花。趙雅芝 攝王彥輝介紹,每到種植、采摘、裝運等用工高峰期,眾豐合作社便創造出大量靈活就業崗位,每年可穩定吸納當地150名剩余勞動力實現季節性務工,全年累計發放工資451萬元。“下地幫著鋪薄膜、育苗、接滴灌帶的村民,每人每天能拿到130元,一個月下來收入也有3000多元。”王彥輝算了一筆賬。
“我們把地流轉出去,就有了一筆收入,而且還能來這里打工,既照顧家里,又能多賺點錢。”分揀包裝車間的馬熱爾高興地說。通過土地流轉、靈活用工等多種形式,眾豐合作社不僅有效盤活了農村土地資源,還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實現了農戶“離地不失地、增收不離家”。
學好關鍵技術,才有產值的擴大。眾豐合作社建立起“技術人員+基地+科技示范戶+普通農戶”的服務機制,常態化開展技術培訓與田間指導,重點推廣設施溫室精細管理、病蟲害綠色防控、“三零技術”(零化學肥料、零化學農藥、零化學激素)以及大田標準化生產等關鍵技術,有效提高了托管農戶及輻射帶動農戶的種植管理水平,為增產增收奠定了堅實技術基礎。“在眾豐合作社的帶動下,彭堡鎮冷涼蔬菜規模已發展到3萬畝,畝均產值凈增2000元以上,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彭堡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海宏科說道。
采摘冷涼蔬菜。趙雅芝 攝通過土地流轉、就業創收、創新合作、服務賦能、品牌共享等多維路徑,眾豐合作社實現了產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民穩定增收的雙贏。2024年,合作社輻射帶動周邊村組1000余人發展冷涼蔬菜產業,帶動種植面積8600余畝,外銷鮮菜10000噸以上,全年實現產業創收4200萬元。
不止眾豐合作社,越來越多的農戶投身冷涼蔬菜產業。目前,原州區已建成6個萬畝、16個千畝標準化基地,2.5萬農戶與78家經營主體結成利益共同體,共同將六盤山下的“冷資源”化為源源不斷的“熱經濟”。
據了解,2024年,原州區蔬菜種植面積達23.3萬畝,總產量98.48萬噸,產值29.2億元;2025年規模再躍臺階,種植面積突破25萬畝,預計產量105萬噸、產值沖破30億元大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