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購政策有新動向。
9月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關于在政府采購中實施本國產品標準及相關政策。這一新動向標志著我國政府采購制度邁向更深層次的制度化和規范化。
會議明確指出,制定出臺政府采購中本國產品標準及相關政策,是完善政府采購制度的重要舉措,也是落實政府采購領域外資企業國民待遇的務實行動。
2024年12月,財政部公布《關于政府采購領域本國產品標準及實施政策有關事項的通知(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其中明確政府采購領域本國產品標準、本國產品的適用范圍、對本國產品的支持政策等內容。
財政部稱,政府采購領域本國產品標準及實施政策出臺后,財政部將會同相關部門在充分征求包括內外資企業、協會商會在內的各方意見的基礎上,于3到5年內制定有關產品的中國境內生產組件成本比例要求,以及對特定產品的關鍵部件和關鍵工序要求。
結合此次會議,相關政策的推出,預計將對超過3萬億元的政府采購市場產生深遠影響。
我國政府采購市場規模龐大。由2002年的1009億元人民幣增加到2021年的36399億元人民幣,占財政支出的比重也相應由4.6%提高到10.1%。
近年來總量略有下降,財政部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政府采購規模為33929.6億元。
此次會議提出要從實際出發,采用合理分類方式設定本國產品標準。這表明,相關政策將根據不同行業特點,對特定產品的關鍵組件、關鍵工序提出具體要求,而非簡單采用“一刀切”的國產化比例要求。
以新能源汽車行業為例,政策可能對電池模組、電控系統等核心部件提出本地化生產要求;而在半導體領域,則可能對芯片制造工藝環節規定具體標準。這種分類設定方法既考慮了行業特性,也兼顧了產業鏈全球化的現實情況。
這種分類施策的方法更加科學,既能夠保障國內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又避免了過度保護導致的效率損失。特別是對關鍵組件和關鍵工序的明確要求,為企業提供了清晰的預期。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會議特別強調要“合理設置過渡期,支持企業提前做好產業布局和投資計劃”。
這一安排顯示出政策制定的人性化考量。不同行業可能會設置不同的過渡期,技術復雜度高的行業可能獲得更長的調整時間。
會議特別強調“對各類經營主體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切實保障公平競爭”。無論是國有企業、民營企業還是外資企業,只要符合本國產品標準,都將獲得平等競爭機會。
這也與我國近年來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改革方向一致。清晰的本國產品標準實際上是落實外資企業國民待遇的前提條件。只有明確了什么是本國產品,才能實現對外資企業的公平對待。
財政部相關負責人曾多次表示,在政府采購中,對內外資企業在中國境內生產的產品、提供的服務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對區別對待內外資企業的規定和做法進行清理和整治。
從國際經驗看,主要發達國家都建立了本國的政府采購中本國產品認定標準。
美國通過《購買美國貨法案》規定聯邦政府采購必須優先購買美國產品,并對產品使用本國生產零部件比例提出明確要求。日本、歐盟等也都有類似制度。
政府采購新政是我國深化改革開放的重要一步。它既體現了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必要考量,也展示了擴大對外開放的堅定決心。
隨著政策落地,政府采購市場將更加規范、透明和開放。
(“三里河”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