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1月14日電(范宇斌)當前,上海正積極構建中小企業工業數字化轉型體系。民建上海市委會通過深度走訪14家上海市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并對超過100家制造業中小企業開展調研,發現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面臨三大挑戰——數字化管理融合不足、轉型意愿較為被動、供需對接存在斷層。
數字化通過數據流通和驅動決策,提高生產效率、優化系統價值,是中國穩增長、促轉型的關鍵力量。上海推進新型工業化,以高端產業引領、創新驅動為核心,加速制造業與服務業、數字化與綠色轉型的深度融合。
中小企業作為中國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占比高達90%,在實現新型工業化的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在舉行的2025年上海市兩會上,民建上海市委會提交了一份關于構建中小企業工業數字化公共平臺的提案。
這份提案指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不僅關乎企業自身發展,更對上海經濟增長、就業穩定和民生保障具有戰略意義。然而,中小企業在轉型過程中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亟待從政策、技術和生態層面予以支持和解決。
山東濰坊一家數字化工廠。(資料圖) 中新社記者 沙見龍 攝民建上海市委會在調研中發現,超過50%的受訪企業未能深度挖掘數字化系統的潛力,僅停留在初步探索階段,無法充分釋放數字化紅利。多數企業缺乏明確的數據分析和決策機制,未能將數字化真正融入企業管理之中。
同時,約70%的受訪企業采取自下而上、以實際業務需求為導向的方式推進數字化轉型。這種模式通常缺乏整體規劃,轉型進程較慢。相比之下,僅有不到30%的企業選擇自上而下的主動投資模式,明確制定3年至5年的轉型計劃。
此外,在供應端,主流數字化產品通常面向大眾市場開發,難以滿足中小企業特別是“專精特新”企業的個性化需求;在需求端,許多企業缺乏數字化轉型所需的管理體系和技術認知,數據采集、維護及應用制度尚未完善。同時,在供需融合端,企業普遍缺乏可行的價值驗證模型和明確的轉型路徑,對“數字化要不要轉、往哪轉”感到迷茫。
福建福州一家數字化智能工廠。(資料圖) 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為破解上述難題,該提案建議從三個方面入手,全面提升中小企業數字化水平,賦能“上海制造”。
打造價值鏈融合的開放式數字公共平臺。構建開放式數字公共平臺,以價值鏈融合為導向,匯聚設備制造商、軟件提供商及各類服務商,形成需求與解決方案的有效對接。平臺應打破傳統角色界限,發揮跨價值鏈的協同效應,在產品管理、生產運營和供應交付三大關鍵環節實現價值鏈整合。
建立產業數字化評價體系,培養數字化特色人才。根據上海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規劃,梳理各產業的數字化能力需求,構建分層次能力模型,識別關鍵能力缺口。在社會層面,引導高等院校和職業教育機構創新學科建設,加速數字化人才培養與供給,彌補數字技能短板;在企業層面,強化在職培訓,提升現有人才的數字技能與素養,鼓勵企業根據需求設置數字技能等級,并制定自主評價體系;在政府層面,加強政策支持力度,精準篩選扶持對象,確保數字化轉型資源的有效分配與落地。
打造細分行業“小燈塔”示范。針對細分行業,創建適配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小燈塔”樣板,通過價值驗證、場景固化等方法,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轉型模式。以“小燈塔”引領中小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為實現上海新型工業化發展提供范例支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