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多重因素驅動人民幣匯率走強
8月下旬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保持穩中偏強態勢。
Wind資訊數據顯示,8月21日以來截至9月13日(北京時間,下同),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上漲0.79%,而更多反映國際投資者預期的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則上漲0.8%。其中,9月11日,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盤中最高升至7.116,創下自2024年11月6日以來新高;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盤中最高觸及7.112,為去年11月7日以來的最高水平。
業界普遍認為,近期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走強受多重因素驅動。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一方面,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近期在杰克遜霍爾全球央行年會上罕見釋放明確降息信號,加之近期公布的美國就業和通脹數據強化9月份降息預期,這導致近期美元指數波動下行,為包括人民幣在內的非美貨幣帶來了被動升值動能;另一方面,近期國內股市走強,外資加速流入,這不僅帶動了結匯需求的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匯市情緒;此外,近期人民幣中間價在偏強方向的調控作用也較為顯著。
中國貨幣網數據顯示,近期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不斷向7.1逼近。其中,9月9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7.1008,刷新了去年11月7日以來的新高。
“6月下旬CFETS(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等三大人民幣匯率指數降至年內低點后,中間價調控力度開始加大。這不僅推動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上升,其主要目標更是引導一籃子貨幣人民幣匯率指數適度上行。”王青認為,這背后或與年初以來國內經濟走勢偏強,美元大幅下跌,而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雖有所升值但未能與之充分匹配有關。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認為,近期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升值,主要受到美元指數偏弱運行創造的相對溫和的外部環境、央行中間價報價釋放較強匯率預期引導,以及近期國內權益市場表現亮眼、吸引外資流入等內外因素共振的驅動。
短期內,王青預計,綜合各類影響因素,人民幣匯率仍將處于偏強運行狀態。未來需重點關注美元走勢和人民幣中間價調控力度。
明明則認為,人民幣匯率有望保持偏強的態勢,并逐步回歸“三價合一”。隨著年底臨近,若人民幣匯率能維持偏強震蕩,預計相關結匯需求將繼續支撐人民幣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