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財政政策發力空間依然充足
“財政政策統籌考慮防風險和促發展,始終留有后手,未來財政政策發力空間依然充足。”財政部部長藍佛安日前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以下簡稱“發布會”)上表示。
今年我國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統籌安排收入、債券等各類財政資金,確保財政政策持續有力、更加高效。那么,未來財政政策的發力方向可能有哪些?
“后續財政政策可以通過加強與貨幣政策的協同配合,運用政府債券、財政貼息、專項資金等工具進行協調發力。加大財政支持力度,著力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推動科技強國加快建設。”陜西巨豐投資資訊有限責任公司高級投資顧問朱華雷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宋向清認為,財政政策后續可進一步發力支持科技創新,重點投向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國家戰略科技任務等,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推動科技強國建設。
事實上,“十四五”以來,財政部門不斷加大支持力度,促進科研創新及成果轉化。數據顯示,“十四五”時期,全國財政科技支出預計達到5.5萬億元,比“十三五”時期增長34%,資金重點投向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國家戰略科技任務。其中,基礎研究累計投入達到7300億元,年均增長12.3%。財政投入帶動全社會研發投入快速增長,投入強度從“十三五”期末的2.41%提高到2024年的2.68%,研發投入規模穩居世界第二位。
宋向清認為,財政政策后續也可以在“激發消費與投資”方面進一步發力。創新運用財稅政策工具,激發潛在消費,擴大有效投資,開發好內需這座“富礦”,發揮好牽引力作用。
“與此同時,財政政策還可以繼續在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衛生健康、住房保障等方面加大投入,以改善民生需求。”朱華雷表示。
“十四五”時期,財政部門認真落實擴大內需戰略,從供需兩側協同發力,打出一系列“組合拳”,推動消費和投資良性互動,更好發揮內需的主動力和穩定錨作用,增強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其中一個方面就是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擴大消費需求,突出以就業帶動增收,提升消費能力。
“我們實施穩崗返還、就業補貼等一系列政策,‘十四五’時期,中央財政安排就業補助資金3186億元,比‘十三五’時期增長29%,城鎮累計新增就業超過5000萬人。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提升養老、醫療、社會救助等保障水平,減輕老百姓的后顧之憂,增強消費底氣。”藍佛安在發布會上表示。
“財政政策的持續發力將對促進經濟增長、支持產業升級、保障和改善民生、提振市場信心等方面對我國經濟起到重要支撐。”朱華雷表示。
宋向清表示,財政政策正在推動中國經濟向“創新驅動”轉型。未來需進一步強化財政與貨幣、產業政策等的協同,例如通過專項債與政策性金融工具配合等,形成“財政發力—金融配合—社會參與”的良性循環,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