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琪
11月20日,新一期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出爐: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簡稱“央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公布,1年期LPR為3.0%,5年期以上LPR為3.5%。兩個期限品種LPR較前值均維持不變,截至目前LPR已連續6個月保持不變。
11月份LPR保持不變符合市場預期。近期,主要政策利率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保持穩定,意味著LPR報價的定價基礎沒有發生變化,這在很大程度上預示了本月LPR保持穩定。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盡管近期包括1年期銀行同業存單到期收益率(AAA級)在內的主要中長端市場利率穩中有降,商業銀行在貨幣市場的融資成本略有下行,但在商業銀行凈息差處于歷史最低點的背景下,當前報價行也缺乏主動下調LPR報價加點的動力。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近期公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三季度,商業銀行凈息差為1.42%,與二季度持平,但較2024年四季度下降10個基點,仍處于歷史低位。
談及6月份以來LPR一直保持不變的原因,王青認為,主要是受年初以來出口超預期、國內新質生產力領域較快發展等推動,宏觀經濟走勢穩中偏強,逆周期調節需求相應下降,貨幣政策保持較強定力。
對于下一階段貨幣政策主要思路,央行在近期發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提出,平衡好短期與長期、穩增長與防風險、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支持實體經濟與保持銀行體系自身健康性的關系,強化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提升宏觀經濟治理效能,持續穩增長、穩就業、穩預期。
在此背景下,年內是否還有降息的可能?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外部不穩定不確定性增加、國內經濟回升向好基礎仍需加力鞏固的背景下,貨幣政策基調更為積極,流動性支撐增強;央行重提“跨周期”調節,意味著貨幣政策將兼顧短期穩增長和中長期調結構,政策力度預計相對審慎,降準降息時點或后移至明年。
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預計,四季度降準、降息的概率下降,更大幅度的寬松政策預計將預留至2026年年初,為全年經濟平穩開局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