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歷史著作的撰寫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取決于“導演”如何敲定劇本,選擇場景,安排人物的關系以及出場次序,即如何把握好歷史事件發展的脈絡,如何鋪陳各色歷史人物的關系等等。《宋真宗的1008》的作者就是這樣一位精于巧妙安排事件的“導演”。
宋朝處在中國歷史的重要轉型期,在結束了五代分裂割據的局面后,面臨著如何處理其內部發展與強大的周邊民族關系等諸多新問題,因而從國勢上來說,并不是歷史上最強勁的時期,但它那絢爛的精神文明之花和充裕的物質財富,卻使之在歷史上揮灑出文明昌盛的輝煌一筆。當下解讀宋史的相關書籍并不少見,將大眾讀史和史學研究結合起來,更是時下比較流行的歷史類書籍寫作方法。這類作品往往加入了作者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對永遠無法得知真相的歷史事件進行還原和解構。一部好的史書作品,可以使讀者的思維暢游在歷史的這一程,用自己的情感,去貼合史學家筆下歷史場景的鋪陳,品味歷史事件的發生,關注歷史人物的命運。《宋真宗的1008》便是這樣一本書。
此書的敘述對象是大宋王朝的童年,這個童年奠定了整個大宋320年的基業,也決定了它的最終命運。書中選取了七位北宋前期政治文化的代表人物,以及三件史上頗有疑議的政治文化事件,試圖展現大宋王朝在歷史轉型期的作為。此書采用片斷似的描述,穿越歷史空間,關注一些通常被忽視的材料,直擊歷史謎團,盡可能通過合理的歷史想象,提供一種新的歷史建構的可能。書中主角的選擇,帶有著鮮明的時代印記,能夠牽扯出各種構成宋朝早期社會形態的片段。經由這嚴謹而又不失幽默的文字之手,一批鮮活的人物形象樹立在了我們眼前——帶有亂世梟雄習氣的“皇帝將軍”宋太祖,由自信、理想化的后周宰相轉變為謹小慎微大宋宰相的范質,勤政以求自贖的宋太宗,有著清醒政治、軍事頭腦的開國大臣趙普,充分運用“導演”天賦證實自己價值支點的宋真宗,尊重文人、嚴格要求自己的宋仁宗,懷有強大社會責任意識感的范仲淹……
性格迥異的代表人物與“書”現世、“進奏院風波”、《淳化閣貼》扯出的“疑案”這三個政治文化事件的演繹,集中體現了宋朝政治體制下的種種矛盾:皇帝與文臣官僚之間的矛盾,皇族內部的矛盾,各派官僚之間的矛盾,國家政權與周邊外族之間的矛盾等等。這些矛盾的存在,使書中人物的命運變得多舛起來,加劇了他們的情感撕扯,即便他是萬人之上的君主。如歷經“陳橋兵變”從而黃袍加身、叱咤風云的宋太祖趙匡胤獲得了至高無上的權利,實現了他的人生價值,但同時,權力又使他陷入親情與權欲沖突的煩惱中,最終在這種復雜的情感焦慮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留下一段“燭影斧聲”的歷史疑云任憑后人猜想;活在“燭影斧聲”陰影下的宋太宗趙光義勤政自贖,但卻不得不需要一份傳說中的文件來證明自己繼位的合法性,以應對周圍懷疑的目光;自導的“天書”鬧劇終于使宋真宗成功粉飾了“虛假”的太平,如愿封禪泰山,但長久地被困于這張謊言編織成的大網,是他晚年始終無法擺脫的夢魘……
此書明顯的主線是以人物和事件為中心開展的,但還有一條隱形線索貫穿始終,那就是宋朝文人士夫在國家政治文化中地位的變遷。眾所周知,宋朝文人的社會地位比歷史上的任何朝代都高。從逆社會普遍輕文重武之潮流,給文人以優渥地位的宋太祖,到實行各種措施積極構建“書香社會”的詩文愛好者宋太宗,再到極大尊重文儒的宋真宗,文人的地位在一步步地提升,最后終于在宋仁宗時代達到了鼎盛,文人步入了政治上流,帝王和文人一起共同構想和描繪著他們的美好圖景。文人政治成了在大宋王朝的童年就已經確立的政治特色,從而也導致了北宋一代雖有眾多經濟資源,而軍事武力卻失衡的孱弱,并直接造成了一段頗遭后世詬病的北方異族凌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