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謨說得好??!這樣有頭腦、有熱情、無偏見的批評家是值得尊重和信賴的,是文藝家們的諍友,也是公眾的良師益友。被譽為“中國電影之父”的鄭正 秋先生,當年在受到瞿秋白、夏衍領導的“電影小組”的批評和指導后,曾十分感慨地說:“靠著前進批評家的努力,便造成了新的環境的需要,它這種力量,好比 是新思潮里伸出一只時代的大手掌,把向后轉的中國電影抓回頭,再推向前去。”這可視為對優秀評論家最好的“評語”。
貫穿文藝各環節全過程
在文化軟實力日益受到各國高度重視的今日世界,作為文化軟實力重要組成部分的文藝活動也日趨復雜多樣。一方面,文藝活動與經濟、政治、科技甚至 外交等結合得愈加密切;另一方面,文藝自身也在發展、裂變,產生了新的樣式和形態。傳統的文藝評論顯然有些捉襟見肘了,新世紀的文藝評論家也要努力革新觀 念、更新手段,全方位地評析文藝活動的各環節和全過程。
文藝作品無疑仍然是并始終是文藝活動的中心環節,也是文藝評論的主要分析對象。但即便是評論作品,也要“入乎其內、出乎其外”,要結合當代中國 的價值觀念、人民群眾的審美心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并參照世界文藝發展狀態,深入淺出地加以解析,同時盡可能地更新批評話語,采取多種方式和方法,特 別是新近的思想成果和研究方式綜合地闡述,讓評論也令人既獲得啟發又耳目一新。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給文藝帶來了全方位的深刻影響,其中最重要的,是文藝體制機制的改革與文藝產業的興起。當今文藝論評應予以充分關注和 深入研究,參與文藝改革的“頂層設計”。要努力探索文藝科學發展的客觀規律,深入研究有利于推動文藝大發展大繁榮的政策、體制、機制、方式、途徑,革新文 藝體制和機制,創新傳播手段和方式。要特別關注文藝產業的發展。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藝產業正方興未艾、勢頭強勁。文藝評論要探究它們與其他產 業共同和不同的生產、流通、市場、消費的特點,總結經驗和教訓,以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文藝事業和產業煥發出勃勃生機,增強我國的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網絡寫作、多媒體藝術等與高新技術密切相關的新型文藝形態,這些年迅猛發展,據稱已經與傳統文藝方式并駕齊驅。敏銳的評論家要將眼光投向它們, 研究和掌握它們與傳統文藝方式不同的新特點,同時積極介入其中,對其所傳達的內容進行令人信服的分析,引導其走在健康發展的軌道上。
因此,文藝評論不單是能夠幫助文藝家更深刻、更全面地把握文藝規律,為文藝創作提供思想和藝術的導向,而且充當著作家、藝術家與讀者、觀眾之間 互動的橋梁,還應當兼任文化藝術市場的“監管”和“督查”。在當前文化消費選擇性、差異性日益增多的情況下,把握正確導向,引導健康發展,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