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主辦,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承辦的“2016浦江兒科論壇”24日在此間拉開序幕。本次論壇圍繞“健康的孩子、美好的未來”主題,展開多學科、多領域的學術交流。 陳斯斯 攝
中新網上海6月24日電 (記者 陳靜)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高新技術被用來做診斷,似乎醫生沒有這些高新技術和精準治療,就無法給患者診療。
24日,在“2016浦江兒科論壇”上,中國著名兒科專家沈曉明則倡導使用“低技術”造福更多民眾。他說,相對高技術,“低技術”,是指非造價昂貴的設備、高新尖端的科技。這些“低技術”往往成本更低、更容易掌握,也更容易推廣。沈曉明表示,來自于對患者的觀察、最基礎的“望聞問聽”才是真正反映醫生價值的體現。這位專家坦言,“如果現在的心臟病診斷如果沒有心超、磁共振技術,醫生僅憑借聽診器能診斷嗎?”
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主辦,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承辦的“2016浦江兒科論壇”24日在此間拉開序幕。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國紅十字總會會長陳竺院士專門發來賀信,前國家衛生部部長、中國婦幼保健協會會長張文康等分別到會致辭。本次論壇圍繞“健康的孩子、美好的未來”主題,展開多學科、多領域的學術交流。論壇聚焦影響中國兒童身心健康的重大疾病問題,探討精準醫療問題等議題。
沈曉明在題為《“低技術”對兒童健康的影響》的主旨報告中提出,高技術層出不窮推動了醫學的發展,其魅力使“低技術”受到忽視:在臨床實踐中,追求高大上的檢查檢驗而忽視基本的體格檢查;科學研究中,導向對微觀世界的探索而忽視對宏觀世界的認識;制定衛生政策時,強調對高技術的支持而忽視對實用技術的支持;評價科技成果時,重視技術的先進性而忽視技術的實用性;遴選科研項目時,看重用什么手段而忽視解決什么問題。
本次論壇執行主席、上海兒童醫學中心院長江忠儀表示,“‘低技術’并非低水平,從細胞到分子再到基因,微觀領域的新技術突破的確為醫療發展帶來了諸多助益;然而除了微觀,我們也需要關注宏觀人群的健康。”
沈曉明以兒童鉛中毒防治、兒童睡眠研究以及新生兒聽力篩查為例,講述了“低技術”在研究中突破關鍵環節的所起的重要作用。他透露,這三個研究都不涉及高技術。比如,兒童鉛中毒防治研究中,紙片法血鉛測定技術的建立使大規模流行病學研究成為可能;在新生兒聽力篩查中,使用的DPOAE技術具有價格低廉、靈敏度高、容易操作、對周圍環境要求低和無創傷性優點。沈曉明表示,三項研究均通過將科學研究轉化成衛生政策,對促進兒童健康起到實質性的推動作用。
多使用“低技術”理念一經提出,即成為當日開幕論壇的最熱話題。眾多與會者紛紛發表自己的感想。上海兒童醫學中心黨委書記江帆說,無論是臨床診斷還是科研,都不能一味地為技術而追求技術,這或許是“低技術”理念的精髓所在。她感慨道,過去兒科醫生都會用檢耳鏡對發熱患兒進行常規鼓膜檢查,但現在幾乎沒有內科醫生在問診查體時運用檢耳鏡。事實上,10%的發熱患兒可能患有中耳炎,如果有更多兒科醫生能掌握一些全科兒科學的技能,就會給家長帶來更多的就診便利。
記者從論壇上獲悉,目前,上海市共有179家醫院提供兒科診療服務,總床位達3600張,注冊兒科醫師3205人。但兒童健康服務仍然面臨瓶頸和需求。“十三五”期間,兒科建設發展的核心任務是著力提升兒童健康服務能力等。上海將進行50個標準化示范兒科門急診建設項目,新增1500張兒科床位;落實新生兒、兒童疾病篩查等12項惠民服務項目,加強公共衛生服務;加快委市合作國家兒童醫學中心、上海市兒童罕見病診治中心等10項創新提升類項目,創新兒童健康服務模式,提升兒科醫學科技創新能力。
江忠儀透露,上海將建兒童重大疾病登記系統,建設應用合作中心,通過大數據分析,在探索適合中國人群最佳治療方案的同時,為政府制定公共衛生政策、提供合理醫療保障提供可靠依據。
同時,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將牽頭建立率先建立上海地區青少年體質健康監測網絡,教育、體育和衛生機構攜手探索制定相關指南,使其運動更有效、更安全。
據悉,本次論壇還特邀國家衛計委婦幼健康服務司司長秦耕,上海交大醫學院兒科轉化醫學研究所首席專家、新當選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裴正康,美國CDC前主管官員、新當選世界健康基金會總裁托馬斯。肯尼恩以及波士頓兒童醫院副院長杰弗瑞。伯恩斯等作主旨報告。(完)